化纖行業發展:中國化纖 由大漸強
1998年,我國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至今我國化纖產量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間,我國化纖得到長足的發展,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轉型升級取得了階段性成績?;厥走@十年,化纖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化纖大國邁向化纖強國的準備歷程。十年間,化纖大國已經崛起,國際地位受人矚目。在全球化纖看中國的今天,中國紡織壯大的心態更加自信,紡織強國的早日實現也增添了更多的籌碼?;厥资?,我們更加期待化纖業下個十年的精彩。 產量位居全球首位年均增幅16% 2002年,我國化纖生產增長伴隨著行業發展繼續加快,全年完成產量991.2萬噸,其中人造纖維68.21萬噸,合成纖維915.16萬噸?;w主要品種中滌綸產量為772.16萬噸、錦綸47.49萬噸、腈綸59.4萬噸、丙綸29.92萬噸。而到了2011年,化纖行業完成產量3362.4萬噸。其中,粘膠纖維206.67萬噸,滌綸2794.90萬噸。與2002年相比,產量總增長幅度已達到3倍,年均增幅16%?;w生產的高速增長,一是中國加入WTO后,下游市場需求增長較快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客觀上造成市場中部分品種供大于求。 2002年-2011年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統計 產品出口世界各地主要品種替代進口 2002年化纖進口迅速增長,全年達到172萬噸。進口增長最快的是氨綸和錦綸長絲,分別進口3.18萬噸、19.42萬噸;滌綸長絲、滌綸短纖進口35.17萬噸和60.02萬噸,腈綸進口42.31萬噸?;w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一是國內下游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強勁,化纖國內市場缺口較大,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化纖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必然結果。 自2003年起,在需求仍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化纖進口量持續下降,而出口量快速增加。自2007年起,化纖出口量首次超過了進口量,凈出口43.3萬噸。2008年凈出口量達到89.1萬噸;2010年化纖進口量為90.23萬噸,比2005年減少了40.7萬噸;化纖出口量達到192.5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171.2%,除部分品種外,化纖主要產品已實現了質量和數量上的替代進口。到了2011年,我國分別進口紡織用合成纖維35萬噸、聚酯纖維12.02萬噸、聚丙烯腈纖維19.53萬噸、聚酯纖維長絲16.21萬噸,而出口化纖236.31萬噸,其中滌綸長絲出口94.52萬噸,占40.00%,滌綸短纖出口81.61萬噸,占34.54%。 2012年1月~7月,我國化纖進口總量為48.21萬噸,而出口總量已達到143.4萬噸,實現外匯收入35.16億美元。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差別化率達到50% 化學纖維在紡織原料中的利用比重繼續擴大,2011年化纖在纖維加工總量中所占比重達到73%,;化纖產品品種質量也不斷優化,2011年差別化率達到50%。在棉花等天然纖維價格大起大落的情況下,化纖行業對于保障紡織原料供給,促進紡織產業鏈平穩運行起到重要作用。 化纖下游應用結構逐步調整。2011年產業用紡織品產量達到910.2萬噸,同比增長10.8%,占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21.1%,。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耗比例由從2002年的56∶28∶16調整為2011年50∶29∶21,行業結構調整繼續取得成效。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紡織業發達地區。浙江、江蘇、山東、福建、廣東、上海等省市紡織行業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占全國紡織行業的90%以上。然而,我國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的發展卻相對緩慢,主要紡織品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偏低。特別是化纖產量,2008年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產量的比重分別為3.84%和2.49%,產業區域格局呈現東部發達、中西部落后的失衡局面。進入“十二五”,紡織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進程繼續推進。2011年,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0萬元以上項目)達到6799.1億元,同比增長36.3%。其中,東部地區新增投資占全行業投資總額的比重由2010年61%下降到56.1%;中、西部新增投資占比則分別達到31.7%和7.9%,較2010年提高4.1和0.7個百分點,產業區域布局結構繼續優化。 產業科技進步顯著高新纖維及設備搶眼 截至2011年,芳綸1313、碳纖維、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已實現產業化生產,正在進一步開發系列品種,擴大開放應用,多數技術及產品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414、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新型聚酯PTT樹脂合成已突破中試實驗,纖維級PBT聚合和纖維生產加工及產品開發向產業化邁進。 近年來,高新技術纖維材料成為化纖工業發展的著力點。高新技術纖維材料包含高性能纖維和新型纖維等產業鏈系列品種,是關系到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材料。新型號生物質材料技術是應對石油資源日趨枯竭,實現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纖維的功能化和差別化已成為高檔紡織面料的必然選擇和增加紡織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滿足消費需求的必然選擇。提高纖維差別化功能化率,已成為提高紡織品競爭優勢的關鍵。 10年間,我國化纖技術裝備也實現突破式發展。我國在1999年以前,化纖工業的發展主要是成套引進發達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日本的技術裝備,而到了“十五”末,在新投產的聚酯產能中,75%使用國產化技術,25%使用進口技術,但這25%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 而“十一五”期間,在“十五”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集成創新,行業著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和工程。以大容量、高起點、低成本為特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長短絲技術裝備在行業中廣泛使用,目前正在向超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節能減排直紡新一代聚酯新技術方向全面升級,整套規模已由原來的引進6萬噸/年擴大到40萬噸/年,百萬噸級別新型PTA成套國產化技術裝備也已研發成功。自主研發的年產4.5萬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技術達到了單線產能世界最高、原材料消耗最低的國際先進水平。 技術裝備具體呈現出裝置單線產能快速增加、投資大幅度下降,裝置單位綜合能耗明顯降低,產品加工費用較大幅度降低,國產設備開發應用能力顯著提升等方面。國產化的技術裝備使行業新建項目投資成本大大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化纖行業的快速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