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難題拷問紡織器材企業
歐債危機的蔓延使行業人士預感到了這次訂單下滑的日子可能會持續更久一些?! ?/p> 9月13日~14日,2012年全國紡織器材企業工作交流座談會在江蘇常州舉行。本次會議是在國際經濟增長乏力、我國經濟呈現明顯減速背景下召開的。 在當前形勢下,紡機、紡織器材企業的管理者和其他制造產業的負責人一樣,心中都有一個如何看待當前形勢、如何看待未來發展的疑問。企業該如何采取措施、加大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如何加快新產品的開發步伐?企業如何提高應變能力?參加本次會議的近50名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的領導、專家以及紡織器材企業的有關負責人齊聚常州,對行業發展的五大問題進行了商討。 行業困難還會持續多久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紡織行業就感到了訂單的下滑。隨著時間的推移,歐債危機向全世界的蔓延使行業人士預感到了這次訂單下滑的日子可能會比2008的金融危機持續得要更久一些。與會代表清晰地記得,在2009年的時候,行業有幸躲過了全球金融危機這場劫難。當時,不少企業還慶幸自己不僅沒有受到什么影響,而且還在隨后的2010年還獲得了一個超高速的發展。當初,國家4萬億元救市資金的投入,將行業的危機整整推遲了2年。 而今年7月之后,一些原來存有訂單的生產企業也開始感受到了訂單的不足。河南第一紡織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關偉志談道,今年是企業從1958年建廠以來情況最不好的一年。往年,這個時候銷售可以完成3000萬元,而今年到現在還不到1000萬。河南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鋼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目前訂單、銷售不僅僅是不增長,反而在不知不覺地下降,目前已經下降了20%~30%。 困難躲是躲不過去的,問題是這種困境還會持續多久?這個問題由于牽涉因素太多,即使是經濟學家也難給出確切的時間表,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短期內徹底改變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歐債危機還沒有結束的跡象,國內紡織服裝出口的傳統優勢市場和市場份額正在逐漸喪失;其次,國內現在內需拉動也比較乏力。從這些因素來看,比較樂觀的估計是行業至少還需要3~5年才能重新發展起來。 外圍環境何時改善 盡管紡織器材行業也像其他實體行業一樣,面臨著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本價格上漲、經濟環境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但真正讓紡織器材企業擔心的還是紡織企業何時才能真正出現轉機。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在交流會上講道,統計數字表明,目前整個紡織行業只有棉紡和化纖兩個行業形勢確實不好,家紡、大部分的針織產品的增長幅度還都保持在10%以上,雖然與過去20%的增幅相比,增長幅度是下降了一些,但這更趨于行業期盼的增長速度。對紡機企業影響最大的還是棉紡企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日子最難的省份是河南、山東,這些地區50%左右的小企業都已停工。 高勇認為,目前紡織行業最特殊的問題就是棉花。今年上半年,棉制品出口全部負增長,出口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市場萎縮和棉花價格?,F在國內買一噸棉花的價格是18600元,而買一噸印度紗的價格是18000元,買紗線比買棉花還便宜,這造成了國內大量購買印度紗和巴基斯坦紗的局面。 我國紡織行業的傳統優勢是從兩紗兩布開始的,現在這種傳統優勢正在變成劣勢,棉花問題已經成為紡織行業的一個死結。因此,目前要解決紡織行業的問題,首先要想辦法解決好棉花問題,同時,出口退稅還有最后一個百分點沒有退給紡織行業,行業人士也在期盼能夠早日拿到這個百分點,使現在的出口被動局面有所改觀。 此外,不少企業反映,如果企業不進行擴大再生產的話,物價貶值太厲害,資金放在那里幾年下來就貶值的差不多了;但如果投資擴大再生產,又面臨資本不夠,需要從銀行貸款的問題,但目前無論是政策還是銀行都對中小企業貸款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企業很難在沒有附加條件的基礎上拿到貸款。 高速發展還會再來嗎 雖然目前有一些知名的經濟學家在講,我國還能以8%的高速發展持續20年,但與會代表卻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認為,過去30年的一個高速發展期應該進入一個重要的調整期,也就是從高速調檔到中速發展,這個調整可能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或大多數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一種經濟規律。 過去,我國經濟基本上是5年翻一番,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但20年前的10%和現在的10%的基數明顯不一樣了,在這樣龐大的基數下,每年還保證10%的高速增長顯得有些不太現實,而2009年以來,我國還保持著9%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國家采取了經濟刺激計劃,屬于人為影響。 當然,不保持高速發展,并不說明發展速度馬上要降低。過去30年,行業始終維持了一種速度效益型的增長模式,完全依靠高速增長來取得經濟發展。現在一下子剎車也不太可能,行業也只能在維持中速發展的同時,維持一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有關經濟學家經過測算,當GDP接近7.0%時,國家財政收入基本上表現為零增長。一旦國家GDP低于7.0%,財政收入不僅會出現負增長,而且企業的利潤會出現大量下滑,整個制造業的日子比現在還要難過得多,因此當前維持中速是最適宜的。 產能究竟過剩不過剩 產能究竟過剩不過剩也成為了此次會議的一個焦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7月全國3.7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1467.1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18.8個百分點。主要大類產品中,化纖、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4%和10.8%,較上年同期下降3.8和3.5個百分點;紗、服裝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9%和11.8%,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1.7個和0.3個百分點。有趣的是,許多企業負責人對國家統計的數據產生了懷疑。 統計數字表明,上半年紗線的產量還有將近13%的增長,但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30%的紡紗大企業是限產,而50%的紡紗企業是停產,所以說紗產量還有10%以上的增長的確讓人感到費解。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協會理事長王樹田也指出,協會在對統計局提供的732家規模以上企業進行核對時發現,其中168家企業是非紡織機械企業。因此,與會人員感覺統計數字和感覺有些脫節也不足為奇了。 既然統計數字說明不了目前紡織行業的產能到底過不過剩,那么看看現在紡紗錠數每年的增長量也可以大概有一個了解。也許這場危機過后,產能到底過不過剩將有一個比較明晰的結果。 高勇在會上指出,如果紡機行業的發展速度真的實現了由高速向中速的換擋,產能過剩的矛盾就可能會立刻顯現出來,今后,器材企業再期盼每年增加1000萬錠的規模已經不可能了。 同時,今年5月,化纖協會采取了行業自律措施,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長絲、短纖等產品產量相繼進行了減產、限產,6月底化纖價格穩定下來了,7月有些回彈。從這個舉措來看,化纖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應該有了較為肯定的答案。 企業該如何轉型升級 既然這場困難會持續一段時間,速度效益型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發展需要,那么紡織機械器材企業又該如何進行企業的轉型升級呢? 上海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主任蔡玉華在題為“科技創新是實現紡織強國的必由之路”的報告中給出了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她指出,目前紡織行業主要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建設不夠、節能減排壓力巨大等問題,國內紡織應該怎樣轉型,其實可以借鑒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做法。美國采取了以技術創新和產品鏈技術創新相結合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等方法完成了紡織行業的轉型升級;而意大利主要是注重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 與會的紡織器材企業生產負責人在談到行業轉型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產品創新的問題。河南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鋼談道,企業目前產品的20%已經能夠達到了格拉夫針布的質量,今后器材企業的真正出路在于由速度效益的發展模式向品種質量效益型模式的轉變,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長久的精細管理、從人治到科學的規章制度轉變才是真正的出路。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