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風險不能單靠一個環節
相對于技術難題的攻克,在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探索產業鏈協同創新,是當前亟須突破的瓶頸。我們將聯合重點纖維、紡織、染整、服裝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聯盟”,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學研各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提高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人們自我防護意識的增強,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的重要性已無可爭辯。據調查,目前全國平均每年用于每個職工的勞動防護費用大概在300~1500元人民幣,不僅對產品的品種、性能要求嚴格,還對產品的舒適度、輕便感甚至美觀提出越來越高的訴求。 陜西元豐紡織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傅恩福曾說,在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產業鏈各環節中,服裝制造是前沿、面料開發是核心、纖維原料是后盾、標準檢測是保障,各環節因不同的產業地位在產業鏈創新中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對于技術難題的攻克,在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探索產業鏈協同創新,是當前亟須突破的瓶頸。“2012中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召開前夕,記者帶著業界普遍關心的話題采訪了多年駐守中國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研發基地的傅恩福。 逆勢增長:做什么?怎么做? 記者:面對今年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行業形勢,公司的經營是否受到影響? 傅恩福:今年以來國外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紡織全行業也經受了一定幅度的下滑。陜西元豐紡織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研究開發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和其他產業用紡織品,并未受到行業形勢不佳的影響,保持了穩定的增長,上半年贏利較去年同期增長17%,外貿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5%。 當前國際經濟的持續低迷,對外貿出口是挑戰,更是機會,由于資金短缺,國際采購商逐漸從盲從知名品牌轉向實用主義,我們抓住了這個機會,以先進的技術、過硬的質量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要改變紡織業是傳統“夕陽”產業的觀念,不是紡織行業不行了,關鍵看你做什么、怎么做。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某些紡織領域,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甚至可以看作是“朝陽”產業。 記者:支撐公司逆勢增長的動力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傅恩福:陜西元豐紡織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是陜西省紡織科學研究所轉制成立的科技型企業,我們制定了“市場為綱、科技為本、人才至上”的企業方針,秉承科研院所雄厚的技術積淀,發揮現代企業靈活的市場機制,努力做到市場與技術的有機結合。 我們提出了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培育、管理提升、和諧文化的“五大工程”。在技術方面,加強高性能纖維的應用技術研究,完善了紡紗、織造、染整等產業流程,建立了設備先進的功能性紡織品實驗測試中心,重視標準研究,參與制定了防靜電服(GB12014-2009)等國家、行業標準,為產品開發和質量控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市場方面,積極參加國際重點專業展會,力求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前沿技術,通過調研客戶需求來確定我們的研發方向,公司的防靜電、耐高溫阻燃、防電弧等八大類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知名度。同時我們加快了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養,每年招聘10名以上研究生學歷專業人員,企業連續8年以超過15%的速度提高工資,企業發展成果與員工共享,凝聚了人心,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被授予“全國紡織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稱號。 協同創新:企業責任!行業目標! 記者:作為“中國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研發基地”依托單位的高層管理者,您如何看待基地的發展前景? 傅恩福:“中國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研發基地”是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在安全防護用紡織品領域設立的唯一基地。作為“基地”的依托單位,我們在自身努力發展的同時,還要做好行業的服務工作,只有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企業的平臺和空間才會更加寬闊。“基地”目前主要有行業關鍵技術攻關、標準及檢測技術研究、產品檢測服務、信息交流服務四項重點任務。 去年,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主辦、“基地”承辦的“2011中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西安召開,對企業猶如雪中送炭,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近150多家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今年論壇將于10月召開,國家有關部委和紡織行業重要領導、多名行業權威專家將到會交流指導,各界對此都充滿期待。 關于行業形勢,正如王天凱會長所說,中國紡織工業傳統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價值鏈高端競爭優勢遠未建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道路上我們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包括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在內的產業用紡織品將成為承載產業發展和“紡織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 記者:基于目前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發展現狀,您有哪些關乎長遠的建議? 傅恩福:當前我國安全防護用紡織品行業存在著產業布局分散、產品技術水平低、紡織技術發展與市場應用不協調、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 我國的勞動防護用品生產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品單一,一個企業僅生產一種或幾種相關產品。統計顯示,國內勞保用品企業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占23%,100萬~500萬元的占37%,而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不到40%的份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更少,遠遠沒有形成規模優勢。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低是目前大部分勞動防護用品企業的共同特點。 我在去年論壇上提出建立“纖維、面料、服裝、終端、檢測五位一體”的產業鏈集成創新體系,在技術創新中一定要以終端需求為目標。例如,我們與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合作、在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配合下實施的“特警戰訓服面料開發技術研究”項目,便是以終端需求為目標的產業鏈集成創新成功范例。今年我們又與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合作,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重點專題研究。我們將聯合重點纖維、紡織、染整、服裝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聯盟”,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學研各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提高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