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勢而變主動轉型 應對低端訂單外流
與各方預期一致,前4月的紡織行業運行數據表明,紡織服裝出口下行壓力繼續加大。我國對日本、歐盟、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緩,在3大市場的市場份額也均有所下降。 今年以來,出口對紡織行業的拉動力持續減弱,尤其是一直被認為占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訂單式生產和出口型紡織品,正面臨外部需求下滑的嚴峻考驗。今年前3個月,我國出口日本的紡織服裝產品同比增長約7%,同期,日本自越南、柬埔寨進口的同類產品同比增長卻超過40%。已有消費者注意到,部分品牌服裝的原產地由中國變成了越南、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周邊國家和地區。 低端訂單外流,紡織出口企業應當如何應對?承接中高端訂單是否可行? 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面,盡管龍頭企業早已涉足中高端面料和服裝成品的訂單生產,但國外的核心技術和生產工藝不會輕易“轉”進國內。因此,即便是拿到訂單,也多是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層面進行生產加工。另一方面,與東南亞周邊地區相比,各項成本的上漲已讓低端OEM代工企業的競爭優勢漸失。 低端訂單正外流,高端訂單不易接,服裝出口如何保持優勢?筆者認為,應勢而變、主動轉型才是對應良策。 首先,需從觀念入手,用內銷的頭腦經營外貿。過去,“強品牌”和“重設計”似乎只是內銷服裝的必備。如今,外貿企業也認識到需減少對單純貼牌加工的依賴,增加對品牌和設計的投入,使產品漸具獨特、惟一、不可替代性。告別簡單復制,才能不受制于人;提高產品附加值,才不至于在價值鏈低端徘徊不前。 其次,需在行業低谷時抓時機,找方向。行業發展順境時,企業調結構的緊迫感不強,市場“冷下來”時,企業則強烈感受到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面對成本升高、訂單外流的壓力,目前,一些企業已將部分生產環節主動轉向中西部,并正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的相關配套;另一些企業則選擇依靠科技創新積蓄力量。 再次,隨變化“轉”視野,從新興市場掘金。一些企業在努力鞏固傳統優勢市場的同時,正積極開拓包括非洲、中東、澳大利亞等在內的紡織服裝出口新興市場,新的訂單市場不僅可緩解歐美市場下滑的窘境,也將成為服裝出口企業未來利潤的新增長點。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