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紡織企業高成本形勢研究分析
在面臨國際廉價棉花的重重包圍時,國家的臨時收儲托市政策也顯得捉襟見肘。日前記者發現,國內外棉價差約為4500元/噸,最高價差更是達到5600元/噸。高成本讓本就不振的紡織企業再次雪上加霜。 “棉花占到紡織企業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國內外棉高價差嚴重削弱了我國紡織企業的出口優勢。”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棉花經濟分析師劉成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述。 高價差導致進口棉受捧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剛剛發布的5月形勢月報,扣除滑準稅后的進口棉折人民幣15366元/噸,較同期中國棉花價格指數328級棉19086元/噸已經低近4000元/噸。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這一價格差還在繼續擴大。 幾乎包括劉成在內的眾多業內人士都有這樣的感慨:一般情況下進口棉比國內棉便宜1000元算是常態,盡管2009年金融危機時也曾出現過兩者價格的異常倒掛,但4000元至5000元如此大額的價格差過往就從未出現過。 為何出現如此之大的價格差呢? 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主要有兩個因素:全球棉花增產背景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加劇以至供需嚴重失衡,包括棉花在內的大宗商品出現了金融危機之后范圍最廣、幅度最大的一次下跌,當前美棉價格比去年同期下跌接近50%;而去年9月至今年3月中國政府的收儲托市,不僅穩定了國內棉價,亦部分穩定了國際棉價。 這一臨時收儲政策最終以19800元/噸的價格收儲了312.5萬噸的皮棉,占到國內產量的一半,使得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左右國內標準棉價格一直穩定19300元/噸至19600元/噸。 相比較,美國棉的報價為14416元/噸,澳洲棉為15148元/噸,烏茲別克斯坦棉為15280元/噸,印度棉為13810元/噸。“國內企業受困于國產棉高價位、低質量、高運費才更多轉為進口棉。”在劉成看來,國內企業進口國際棉是不得已而為之。 根據剛剛發布的2012年度的臨時收儲方案,9月到明年3月期間,國儲將按照20400元/噸的價格敞開收儲,收儲價格比上年度提高600元/噸。市場估計新年度的收儲數量可能在200萬噸上下。 根據分析師的理解,出于平抑棉價、穩定棉農收益考慮,不可能在此拋售收儲,而惟一的途徑便是加大進口。 “現在出現棉花積壓港口的現象,就是因為進口配額有限,而棉花已經到岸。甚至有的企業是高價買的配額,致使配額指標飆到了3500元/噸。”劉成直言,這種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瘋狂”。對于“買賣配額”是否合法,劉成坦言,至少現階段政府是默許的。 或逼死部分中小紡織企業 波及最大的注定是下游紡織行業。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發布的5月份《中國棉紡織企業生產分析月度報告》顯示,5月國內紡織原料市場延續跌勢,且跌幅較4月加大,企業采購數量環比下降9.8%,企業原料采購數量下降,但進口棉由于價格優勢加大,購進數量反而呈現大幅上升,環比增長42.5%,這是中國棉花協會在調查17個省90家骨干棉紡織企業之后做出的結論。 在劉成看來,對于紡織企業來講,原料價格的波動對生產影響明顯,伴隨著原料采購量減少,紡織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和利潤持續下降,中小企業停產、限產的現象更趨嚴重。 整個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呈現下滑態勢。有關資料顯示,山東德州是全國重點產棉區之一,棉紡能力為山東省的1/7,全國的1/20。 山東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時并不諱言:全部使用棉花為原料的純棉紡織企業,都處在虧損狀態。同時使用棉花和化纖的混合紡織企業,則是處在微虧和微利之間。新型的纖維企業,不使用棉花全部使用化纖的企業,有盈利,但是盈利程度比前幾年大幅下降。 此外,中國商報記者從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獲悉,受國內外棉花價差影響,今年1至5月全國棉紗線出口降幅最大,出口額同比下降22.5%,棉紗線企業出口受到較大影響。 不容忽視的是,國內外棉花價差加大,將致使我國紡織企業出口優勢下降,嚴重削弱了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東南亞等國由于在生產及價格等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漸顯現,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份額將面臨下滑困境。 “現在這段時間算是空白期和間歇期,9月份棉花基本成熟,到時候國內棉上市后,國內價格或許會處于低位徘徊。”基于此,業內最大的呼聲還是開放棉花進口配額,加大進口量以平抑價差,另一方面是加大地方優質棉的運輸力度。 方正期貨棉花研究員蔡平霞表示,從目前數據看,2011/12棉花年度國家共發放約250萬噸棉花進口配額。“而在市場真正好轉之前,新的棉花年度內,國家仍將控制配額發放量,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國內棉花價格。因此后期再次發放配額的可能性不大。”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