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主要我國主要經濟作物,是主產區農民的經濟來源,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紡織工業是民生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保障著13億多居民的紡織品消費需求,也是出口量較大和提供就業崗位較多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各方面認為,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和消費持續疲軟,國際經濟環境還有可能深度惡化。研究結果指出,未來幾年我國棉紡織業將處于低位運行狀態。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CCPPI)將繼續下行,棉花消費增長大幅減速,絕對消費量將減少和/或出現負的增長。在此背景下,國內原棉產不足需的矛盾也有大為緩和,全球棉花供大于需的狀況也將持續,國際市場棉花價格也將下行。我國棉花產業不僅不能獨善其身,還身臨其境,深陷其中,當前產業面臨一系列的棘手問題業已浮出水面,亟待尋找應對策略和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以臨時收儲價為支撐的棉花價格對棉花生產、消費和市場帶來的糾結問題業已浮出水面
2011年度19800元/噸的臨時收儲價有效保護農民利益,收儲量達到313萬噸之多,避免了賣棉難,免除了2008年農民400多億的巨大經濟損失,避免了經濟危機對農民利益的巨大沖擊。實踐表明,盡管這是市場機制條件下不得而為之的救市對策,但還是非常成功的。盡管2012年植棉面積減少一位百分數,但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大幅度下滑,保持了植棉面積的相對穩定應歸功于臨時收儲政策。
二、在國際低價棉的誘惑下,棉花進口配額及其管理成為各方面博弈的焦點
上半年進口量已超出自2000年以來任何一年的同期記錄,創造了歷史高峰。1-5月進口量258萬噸,比去年同期的121萬噸增長了1.15倍,與2010年全年285萬噸的進口量相當,低于2011年全年336萬噸的進口量。不僅要問,在消費疲軟和國內巨大庫存下,是什么動力促進了進口?價格誘因而非供需關系是準確的答案。上半年國際市場平均價格CotlookA指數95.2美分/磅,非關稅條件下相當于國內價格的13264元/噸,5%滑準稅條件下為13927元/噸;同期國內價格CCIndex為19175元/噸,國產棉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為5911元和5248/噸。如此高的差價,據悉,黑市上的配額指標炒到了3000元/噸。
此外,我國大量進口對全球棉市產生了巨大支撐作業,是我國的棉花收儲和進口挽救了經濟低迷和消費疲軟的全球棉花。
三、國家擁有的巨大棉花資源量在平衡國內外價格方面應有所作為
然而,如何作為則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按照收儲價采取順價銷售,國內外價差仍很大,紡織業增加進口的呼聲仍很高。采取降價銷售則有如何分配,還對新棉臨時收儲價產生較大的打壓,以及對市場的扭曲等問題也將撲面而來。這些問題最終將歸到如何協調農業利益與工業利益,農民利用與工人利益問題,國家利益和產業利益則是最高層面問題。
四、棉紡織業的產能巨大和過剩與居民的消費需求和出口的層次和結構問題,在困境中有沒有可能厘清
存量巨大的棉紡織產能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是市場化的產物,照理應按照市場規則汰劣存優,利用經濟低迷和消費疲軟機遇促進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的過剩產能。問題是,國產原棉不足,紡織皮棉消費涉及到國際市場,進而又影響到紡織業和居民紡織品的消費。比較理想的境地是,充分利用危機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形成出口高中檔和居民消費的兩條生產線、兩個生產基地。
五、2012年度20400元/噸的臨時收儲價能否落到實處,要看國家對植棉業和棉農的保護力度
前面所述,2011年度臨時收儲價在保護棉農利益方面發揮了積極,實踐證明這是應對經濟危機的良好舉措。然而,臨時收儲價也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外棉花價格的差距。過去十多年國內價格一般高于國際市場的1500~2000元/噸,紡織業基本能夠消化。然而,危機中的紡織業消化能力大大下降,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如此高的價差實在消化不了。雖然進口大量低價棉對高價棉產生了一定的稀釋效應,降低了獲得進口棉企業的生產成本,但進口棉對國儲棉所造成的壓力也很大,國家為此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還給新棉收儲埋下了很深的隱患,以致有人對新棉敞開收購產生了疑問。
因此,國家要權衡利弊,努力處理好進口棉和國產棉的關系,保護好脆弱的國產棉。在全球經濟低迷和消費疲軟條件下,仍要堅持臨時售政策,保證做到敞開收購,力爭不出現“賣棉難”問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