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生產:鼓點兒變了,舞步怎么變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1~3月全國紗線出口數量下降13.1%,而進口數量增長13.4%。2、3月份棉紗凈進口量同比增幅分別高達213.3%和159.2%。 由于國內外棉價倒掛現象加劇,價差急劇拉大,國內紡紗企業的原料成本被推高,競爭力也隨之被削弱。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紗線產品憑借巨大的價格優勢,迅速向中國市場擴張。分析認為,國內棉價高于國際棉價的現象還將持續。在中國進出口格局調整變化的大背景下,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中國的紡紗企業都須盡快轉型,走高端產品路線,以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來擺脫過去依靠低廉勞動力發展的模式。 進口增長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1~3月全國紗線進出口數量123.8萬噸,同比下降4.5%,進出口額為43.9億美元,同比下降9.2%。其中出口數量為75.9萬噸,下降13.1%;出口金額27.1億美元,下降15.3%;出口平均單價3.57美元/公斤,下降2.54%。進口數量47.8萬噸,增長13.4%;進口金額16.8億美元,增長2.8%。 從單月出口來看,3月紗線單月出口數量金額雙雙下降,出口單價略有下降。3月紗線出口數量30.55萬噸,下降15.9%,環比增長34.3%;出口金額為11.3億美元,同比下降19.4%,環比增長44.8%;出口單價略有下降,3.71美元/公斤,下降4.1%。3月羊毛動物毛紗線出口金額有所增長,增幅為15.8%,棉紗線、絲線和化纖紗線出口金額同比下降31.4%、23.3%和19.1%。 3月份,羊毛、動物毛和化纖紗線出口價格同比增長,棉紗線和絲線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羊毛、動物毛紗線29.6美元/公斤,增長16.8%;化纖紗線單價3.44美元/公斤,增長1%;棉紗線和絲線出口價格5.04美元/公斤和32.2美元/公斤,分別下降12.9%和12%。 另外,二、三月份棉紗凈進口量同比增幅分別高達213.3%和159.2%。自1995年至2011年,我國棉紗線進出口數量一直為逆差,且進口單價低于出口。2011年棉紗線進出口數量逆差達51.2萬噸,表明我國生產用紗線仍存在缺口。紗線進口數量加大的跡象表明,即便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國內仍存在一定數量的需求,但由于國內外棉花價差過大導致國內棉紗線的價格不具競爭力,使得部分內需被迫由外部市場來滿足。今年1~2月我國進口巴基斯坦及印度的棉紗線數量同比分別增長36%和54%;其中純棉紗線分別同比增長48%和52%。 國內外原料價格差的擴大給我國棉紡織企業帶來高成本原料壓力,企業訂單數量驟減,中小企業由于缺少訂單出現限產、減產甚至關停。與此同時,我國棉紡織品在中低端市場已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東南亞國家憑借其原料和加工成本優勢與我國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國內高棉價使我國用棉企業對國際棉花需求迫切,然而受配額的限制,企業將進口外棉轉向了進口國際棉紗線,因此,我國紡織企業對中低端棉紗布的需求大多采取進口。 成本高企 在近期召開的第111屆廣交會上,紡織企業反映出口成交不佳,低端訂單外流趨勢明顯,對于紡織品服裝出口在5月份后明顯改善的期望落空。 對于訂單外流的原因,企業普遍歸咎于國內外棉價倒掛。2011/2012棉花年度,由于下游需求疲軟,國際棉價持續下跌,而國內由于以19800元/噸的價格收儲,對棉價形成“托底”,國內外棉價形成倒掛,且價差不斷拉大。由于配額限制,不少企業無法采購國際低價棉花。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使我國棉制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受到較大影響,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紗價格大幅低于我國,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據測算,目前國內外棉花價格相差3000~4000元/噸,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企業用棉成本比我國企業低7000~8000元/噸。“印度棉紗價格比國內棉花價格還便宜,我們制成的棉紗、布、服裝還怎么能有競爭力!”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 由于國內外棉價的倒掛,國內紡織企業被迫使用全球最高價格的棉花,相較于其他國家的紡織企業,國內紡織企業的原料成本明顯被推高,競爭力也隨之被削弱。在價格優勢逐步喪失的情況下,訂單流失也就成了無法避免的事情。數據顯示,2011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花成本優勢,搶占了我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美國進口棉制品數量減少的部分由59%來自中國,而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增長的數量占到中國減少量的54%。今年這種趨勢依然明顯。今年越南紡織品出口金額在美國、日本市場分別同比增長16%和23%,日本自越南、孟加拉國進口棉制服裝增加4個百分點。 在歐美市場需求依舊疲軟的情況下,棉花價格的倒掛使得原本接單就困難的紡織企業更加難以為繼。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棉紡企業的國際訂單情況最不樂觀,增長的企業僅為13.7%,而有45.1%的企業國際需求訂單減少。 走向高端 由于在低端產品領域不再具有競爭力,盡快轉型,走高端產品路線成為必然。國內一些紡紗企業早在幾年前就主動調整產品結構。一方面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科技含量,加大高端產品的出口,以優質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部分純棉產品需求由棉混紡及非棉產品替代。 根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監測的數據以及調研的情況,企業在調整產品結構的過程中,因國內棉價不具競爭力而降低純棉類產品比重的現象比比皆是,非棉纖維替代棉纖維已形成一種趨勢。高價棉催生可替代產品的涌現,非棉纖維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紡織產品的發展趨勢,而棉型產品比重將有所下調。 從國際生產格局來看,東南亞地區在低端領域的競爭力上升。作為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工業在東南亞國家快速發展,憑借當地資源以及相對廉價成本優勢,擁有較好的發展環境。 近一時期,東南亞掀起一股紡紗建廠熱潮。據越南《投資報》報道,越南部分大型紡紗企業陸續投產和開工建設,2012年紗線自給率將提高至70%,逐步改變紡紗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2011年底,越南石化纖維股份公司投資的亭武滌綸紗線廠建成投產,2012年紗線產量約為15萬~17.5萬噸,將滿足國內市場40%的需求。今年6月,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在南定省投資的紡紗廠將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投產,總投資1.2億美元,為5萬紗錠。該項目投產后,將進一步提高越南紡紗自給能力。目前越南有紡織服裝企業3700余家,生產所需紗線主要從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印度進口。 我國部分紡紗企業也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嘗試著“走出去”。企業除了能在某些東南亞國家享受進口原料免稅政策外,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還給予棉紡織品輸出關稅優惠政策。隨著國內成本不斷上漲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制造優勢突顯,我國紡紗產能轉移數量將有逐漸增多的可能。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