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壯錦獻給毛主席,獻上我們壯族人民的一片心意??椛夏菈焉胶蔑L光,獻給領袖毛主席。”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壯錦獻給毛主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傳唱至今仍然熱度不減。伴隨著歌曲的流行,也讓壯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蜚聲海內,外成為了壯民族的文化名片。
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真正意義上的壯錦起源于宋代,它是在當時吸取大量蜀錦工藝并結合壯族手工織造的基礎上逐步成型的。壯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壯錦是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色彩濃艷對比強烈?!稄V西通志》說它“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絢麗,近視則粗……”可謂鞭辟入里。
企業:唯有淚千行
關于壯錦,在壯族聚居區長久以來都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的時候,一位住在大山腳下的壯族老媽媽是手藝精湛的壯錦織工。她寡居多年,跟三個兒子相依為命。一次,這位老媽媽花費了很長時間織出了一幅精美的壯錦。那上面有房屋,有花園,有田地、果園、菜園和魚塘,還有雞鴨牛羊。突然,從天邊刮來一陣大風把這幅壯錦吹跑了。
原來,是住在東海的一群仙女覬覦這幅壯錦的秀美,悄悄把它拿去做樣本了。于是,老媽媽就先后派出了老大、老二去尋找。但是,茫茫東海,路途遙遠想要走去談何容易。大老、老二都受不了這份艱辛,拿著盤纏到城里享受去了。最后,老三在一匹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汪洋,找到了紫衣仙女,讓她還回壯錦。紫衣仙女當時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
老三回到家展開這幅壯錦之后,它就在陽光下漸漸地伸展開來,變成了真實的美麗家園。更讓老三沒想到的是,紫衣仙女實在是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了,便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于是便被老三帶回了家中。后來,老三就跟紫衣仙女結為夫妻,從此他們過上了幸??鞓返纳睢?br />
美麗的傳說借壯錦之名表達了廣大壯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際上,壯錦作為我國特有的民族民間的傳統工藝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其內涵和形式都體現著勞動大眾的需求。然而,近年來隨著自然經濟結構的變化,商品經濟和都市文明不斷沖擊古老而脆弱的壯錦。
到目前為止,我國壯錦生產企業特別是曾經的國營企業絕大部分相繼倒閉,碩果僅存的一、兩家也是在困境中蹣跚前行。廣西某民族織錦廠創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作為全國民族定點生產企業,同時也是中國織錦工藝科研生產基地曾經輝煌一時。其生產的壯錦背包、繡球、壯錦壁掛、民族床毯、被套、被面以及裝飾面料、民族服裝等也曾暢銷歐美國家、香港、日本等地。
帶著對民族紡織工業的無限眷戀和熱愛,我們再一次走進了這家歷史悠久的織錦企業,希望能去揭開她興衰交替背后的秘密。從南寧出發,做了將近兩小時的班車終于都了企業所在的縣城。比起班車的顛簸,要在這座小小的縣城找到曾經蜚聲中外的織錦廠卻要困難許多。車站外無數的廣西特有交通工具三輪摩托車,當地人習慣的稱呼為“慢慢游”都不清楚織錦廠的位置。最后才好不容易一邊訊問路人一邊步行才輾轉來到企業門口。
由于之前電話聯系過,所以剛進廠門熱情的女廠長便迎了出來。她表示非常歡迎我們到廠里隨便參觀,隨便看。從她的表情、眼神不難看出,壯錦這一被“遺忘”的產品太需要被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喜歡了。
走進廠內,兩間不能算太大的青磚廠房映入眼簾。里面的水泥地上整齊的擺放著十幾臺竹籠機和四臺龍頭提花機正在使用。特別是龍頭提花機,應該算是十分古老的設備了。以前也僅僅在一些資料上看到過,并沒有見過實物。據介紹,這些機器全部都是上世紀80年代初購置的,實際上早已過了20年的使用期限。
根據后來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家織錦廠的生產、銷售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差。該廠員工總人數不到30人,這其中還包括數名管理人員即科長、主任等實際一線的工人約20人。另外,一線工人大多屬于40、50后人員,其織錦的月收入平均僅維持在1000元左右。工廠里近年來效益最好時年產值100多萬元,如今每年不過50萬元,廠里還有80多名的退休工人的醫療保險費用也給這個本來就在困境掙扎的小廠加重了負擔。
另外從業務量的構成來看,這家織錦廠的訂單主要來自于政府的采購。比如逢有大型的文化體育活動,當地政府一般都選擇壯錦及其產品作為禮品、紀念品等。此時,則該廠的利潤就高一些反之則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政府指定產品外該廠的日常產品單一。僅有的一些壯錦背包、繡球、壯錦掛飾都屬于花色款式陳舊,經數年乃至數十年不變。
眾所周知,織錦是一門單調、枯燥甚至是乏味的工藝。它對操作者的自身素養等要求不高,但每天卻必須機械性的重復上千上萬次的動作。過去的壯錦發展很好主要是因為它是壯族婦女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在現在這種“快生活”的模式下年輕一代大多不愿再從事、學習這樣的技藝。
上文中提到的這家織錦廠,由于本身就有退休職工等困難同時有無力更新設備,吸引高素質人才、新鮮血液的加入。自然就因此造成了固守陳規,產品無法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使得壯錦逐步從日常用品變成了禮品、工藝品,從而導致了市場的萎縮。據了解,廣西解放初期成立的幾所織錦廠到現在僅剩下一家。壯錦從曾經轟轟烈烈,人聲鼎沸的生產場面到如今成為了“寂寞”的產業,個中緣由確實值得行業內相關人員深深的思索。
作坊:船小好調頭
和國營企業陳舊的管理理念和實際困難相比,遍布于廣西旅游景區各處數量龐大的手工藝品作坊無疑算是異軍突起。它們伴隨著廣西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不斷變幻著自己的經營模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獨自頑強的生根發芽。同時這些作坊式小店也是廣大普通旅游消費者購買壯錦等民族工藝品的主要渠道。
距離南寧三十余公里的楊美古鎮是以中國丹青的水墨雅致和清麗著稱的。隨著近年來政府主導的旅游開發,楊美古鎮也名聲日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走進古鎮,做工考究的門扇,雕有花紋的門楣,氣派不凡的影壁,乃至斑駁的植物影子都無不滲透著一種藝術的底蘊和歷史的滄桑。壯族婦女梁肖蓮一直以來都在這里從事傳統民族手藝產品特別是壯錦的生產、銷售。
梁肖蓮的店鋪在古鎮上并不顯得十分起眼,跟一些大開間古香古色的飯館相比還略顯偏僻。但是她的經營模式和銷量都是當地比較先進和首屈一指的,這也是我們不辭搭乘小巴在“九曲十八彎”的道路上折騰一個多小時來拜訪她的理由之一。
我們到來的時候,梁肖蓮老板正埋著頭自顧不暇坐在店里擺弄著手工產品。三臺古舊的織機就擺放在店內,兩個年輕的女工正在忙著織錦。店里掛著很多顏色艷麗各種各樣的帶有濃厚壯民族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繡球、香包。這種小巧玲瓏的產品讓人一看就有購買的沖動,并且還不算貴一般消費者都能承受。另外就是壯錦挎包,這種產品實際上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出現過??芍^是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一種工藝品。
在和梁老板的攀談中我們了解到,她在這個地方經營壯錦及其它手工藝產品已經足足十年有余。她的祖祖輩輩都是以傳統手工業為生,所以她店里的產品都是廣西民族特有的,在揚美古鎮自古以來流傳已久的手工藝產品。從開始經營壯錦生意,自己一家在古鎮上單打獨斗,采取自己生產自己賣的模式降低成本。到后來生意逐步好轉,僅憑她自己一家人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于是,她便牽頭發展了另外幾家的婦女利用閑暇時候一起生產。逐漸發展起來之后,到現在已經有將近九十名手工不錯的精干,并且還在擴大員工人數。已經形成了,以“楊美古鎮”家家戶戶為生產單位的一個類似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同時還在南寧開設了批發點,基本上能保證銷路沒有大的問題。
但實際上在梁老板的作坊表面上一番欣欣向榮的背后也隱藏著不小的風險。首先,就是和絕大多數的作坊式經營者一樣都很安于現狀。不難發現她的店鋪,所有的變化都是被動的改變。因為古鎮開發旅游了她就開了這家店;因為產品供不應求了她才聯合其他婦女進行生產。越是民族性的,古樸的紡織工藝品從業人員對于自己熟悉的東西,往往習以為常,不大去去深究,然而熟知未必真知。
其次,產品雖然美觀惹人喜愛但基本上都缺乏詳細的介紹。由于會受到銷售人員自身素質的影響,比如濃厚的地方口音等往往和外地來的旅游者不大容易溝通。同時,梁老板的壯錦工藝品也沒有注冊自己的品牌。據她說,經常是自己這邊剛設計制作出一件新款的繡球香包。很快其他批發市場就會出來類似花色的產品。這就是典型的缺乏品牌意識帶來的后果。
再者,梁老板也曾經請家里的年輕人幫忙就自己的壯錦產品拿到諸如淘寶等網上商城進行銷售。但是,由于缺乏專門的人才,自己又搞不懂網絡管理,網絡銷售也就不得不戛然而止。不過,能有這種嘗試對于壯錦銷售以及壯錦文化的推廣也是一件好事情。
另外,就是梁老板長期都“蝸居”在遠離大都市的古鎮經行生產銷售。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的意識,很難把自己的壯錦生意進一步做大做強。僅有的南寧批發的還是委托給其他經營紡織品批發的商家進行代理。換句話說,消費者想要親手買到她的產品除了親自到古鎮之外,就是在南寧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缺乏良好的物流體系本來就是這類手工藝品企業的“死穴”,但在小富即安的傳統思維方式下這種情況卻長期無法在作坊式壯錦店鋪里得到解決。
不過,我們一味的以大企業或者是整個壯錦行業發展等角度去要求壯錦作坊似乎也不可能盡如人意。相對而言,在目前壯錦行業尚處于發展遲滯、利潤微薄的時候。無數小壯錦作坊的存在和發展其實也是對壯錦文化的一種傳承。毋庸置疑,發展才可能是最好的保護。壯錦行業要走出面臨的生存困境,就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強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商品經濟的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行業:必須有憂患意識
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使用傳統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用花籠起花為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這里說到的棉紗是指織錦人從種棉到紡紗,經過去籽、彈花、紡、染、漿等工序全部自己獨立完成。絲絨則為從種桑養蠶,到揀、夾、紡、漂、染,也均由織錦者自己完成。另外,正宗的壯錦其染料全部利用當地植物和有色土來進行的。比如紅色用土朱、胭脂花、蘇木,黃色用黃泥、姜黃,藍色用藍靛,綠色用樹皮、青草等。
不過壯錦行業的質量問題也是同樣存在的,只不過由于了解壯錦、懂壯錦的人很少所以一般外行不太容易區分其質量、檔次的優劣。同樣尺寸幅度、花色也相近的一塊壯錦其價格差距很大,低到3、50塊高到上千均有。這主要是區別在使用的原材料和紡織工藝不同,總的來說天然的植物纖維價格高,手工織出來的壯錦價格高反之則低。目前,市場上還有用印染的花布冒充壯錦兜售給“不明真相”的外地旅行者的現象發生。
從四川專程前往廣西桂林旅游的洪女士晚上在夜市轉悠的時候,就在小商小販的游說下花60塊錢購買了一幅約20多公分大小的“壯錦”。帶回成都后拿給懂織錦工藝的朋友觀看才被發現這不過是一塊化纖面料的印花布而已。雖然大呼上當,但她也不可能為了這點東西專程再去一次廣西討要說法。更何況,即便是去了是否能找到這些流動性強的商販也還是未知數。
實際上,顧客購買這類民族手工藝品還是要到正規店鋪,并且要求其開出正式發票。以免將來產生糾紛也好有個憑證,執法機關也能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過,就壯錦來說是否是工藝美術大師親自制作,或者是壯錦匠人制作而成其價格差別也很大。其實很多藝術品的東西不是只看大小的,更要看質量。試想一下,一張白紙上有兒童涂鴉而另一張同樣大小的白紙上則有名家墨寶,誰價值更高?
壯錦目前還面臨一個后備人才嚴重缺乏的現實問題。日前曾經有媒體報道出一則《生計難維持,廣西忻城壯錦傳承人停機14載》的新聞。報道中說這位姓蒙的女同志由于生活困難,迫不得已轉行開起了米粉店??h里曾經想幫她申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可苦于她早已“歇業”,無法拍攝到她作業的場面,導致申報資料不全。不過好在2011年6月被評為自治區級壯錦技藝傳承人,目前已經開始收徒授業。從這名手藝精湛的資深織錦人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壯錦織造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另外,及時將新的織造技術引進古老的壯錦行業也是一個可以解決一定問題但又非常迫切的事情。廣西某研究所正在申請引進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此系統可以將20到30天的打板工期縮短到一天,大大地減輕了重復勞動的壓力,降低壯錦的生產成本。
同時壯錦行業還面臨著諸如資金缺乏,研發設計能力偏弱以及老百姓喜聞樂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嚴重缺失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壯錦作為流傳了數千年的民族紡織產品同樣有其綿長的生命力。只要行業相關各方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多為壯錦的發展考慮,多為壯錦文化的建設添磚加瓦。那么古老而美麗的壯錦必然會再次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綻放得更加美麗而持久。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