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月22日發布的2011年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公報稱,2011年,我國紗產量2900萬噸,增長6.7%,布產量837億米,增長4.6%,化學纖維3390萬噸,增長9.7%。據筆者查實,這一增長速度是直接與2010的統計公報數對比的結果。
從增長速度看,2011年紗、布、化學纖維增長速度較2010年增速分別減緩6.8、1.6和2.8個百分點,與2011年紡織企業因市場低迷,訂單減少,產品銷售疲弱,產能發揮不足的實際情況較為接近。但從絕對數量的統計與國家統計局2011年修訂的統計口徑相悖。
2011年,國家統計局修改“規模以上企業的劃分標準”,即自2011年起,規模以上企業劃分標準調整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法人企業,而此前均為5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按新的劃分標準劃,2011年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由上年同期的5.28萬戶減少至3.53萬戶,減少1.75萬戶左右。按照可比性原則,2011年應按3.53萬戶的統計口徑與上年對比,但公報數卻是用2011年3.53萬戶的統計數據與2010年5.28萬戶的統計數據直接對比,則得出上述結果。2010年統計公報的紗產量為2717萬噸(增長13.5%)、布產量800億米(增長6.2%)、化學纖維3090萬噸(增長12.5%)。
然而,同樣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快報稱,2011年紗產量2894萬噸,同比增長12.4%、布620億米,增長11.6%、化學纖維3362萬噸,增長13.9%。這應該是按2011年的統計口徑對比的,應據有一定可比性。
然而,兩種不同的數量和增速,我們該相信那一種?我們又該如何利用統計數據去平衡資源和對產銷形勢做出正確判斷和預測?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