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徐徐而至的春日非但未能驅散這個寒冬的陰霾,相反,寒意似乎愈發肆虐。
在歷經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等各色危機的層層洗禮后,中國經濟雖然一定程度上已化解了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但就目前形勢而言,坎坷甚至跌跌撞撞的前行仍是眾多外貿企業生存的現實。
圍繞行業的走向,外界的預測從未停止,行業內的抗爭亦周而復始。而就在我們這組《外貿寒冰》的專題實施之時,海關總署的最新消息顯示,今年2月,中國貿易逆差高達近314.9億美元,創下近10年來的單月逆差新高。
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內,如若外部環境無明顯改觀,政策引導無明顯遞進,那么,更多的外貿企業仍將面臨陷入或生或死的泥沼。
當小范圍利好消息的“螳臂”無法阻擋裝載行業重壓的“大車”,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便邁入了又一個“生死時刻”。
就企業自身而言,當訂單利潤維持在7%以上的設想成為一種奢望,在外部市場需求低迷、人民幣匯率、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下,“我們很難期盼今年這個行業的春天。”這是山東蘭駿集團有限公司的一高管的話語。
生死時刻
2012年3月7日,周村盛銘紡織院內,總經理周新一臉凝重。
一旁的辦公桌上,放著貿易部去上海參加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華交會”)的成果,“沒有一個訂單,連名片也是個位數。”周告訴本報。
上述結果顯然讓帶隊的總經理助理失落而難堪,“去年人少,今年基本就沒人……”
作為年內首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華交會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華交會以展銷紡織類等輕工商品為主,一直以來都是這個行業出口的“風向標”。“但從現在的結果看,開局砸了。”這是周新的論斷。
開局不利,是去年下半年至今的困境掙扎,“說實話,我們這里的外貿到了生死時刻。”周說。
上述案例并非孤本。離此不遠的周村家銘紡織內,一片靜寂,“春節過后,根本就沒有生產。”看門人稱。
厄運同樣在大型紡企發生。本報從銀行方面獲悉,行業不利因素的疊加下,淄博一大型紡企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完成“120支——80支——40支”訂單曲線的同時,其利潤也大幅縮減。
這同樣不是上述一個企業的境遇。“整個紡織服裝出口形勢不利,我們當然也不會獨善其身。”蘭雁集團一中層坦言。
在高青另一紡企本報也得到類似的答復,“如果明年這個時候,你還能采訪到我,說明我們就挺了過來,否則就是退出。”高青一紡企的于姓國際貿易部主管笑稱。
他說,去年4季度以來,淄博不少以出口導向型的紡織服裝加工廠,為獲取訂單常常在報價上惡意競爭,進而導致無利可圖甚至賠錢,“我們接觸的小型加工廠中倒閉或放棄生產的占到40%靠上”。
內憂外患
行業的生死時刻自然與其“內憂外患”無法分開。“外部歐美等老客戶不斷減少,內部原料成本、匯率、人工支出層層擠壓。”淄博高新區創豐貿易董事長于連宇稱,在很多工廠,最為顯著的表現是,提價、訂單減少與延交期的惡性循環。
這更加加劇了行業的“陣痛”。3月9日,卓創資訊表示,特別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外需不振也使得紡織服裝業原材料價格動蕩,國內棉花行情更是撲朔迷離,國內外棉價差繼續拉大。原材料價格波動持續加大棉花紡織企業的經營難度的同時,也會削弱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原料價格動蕩,能源、人工成本也不斷攀升。“去年電價每度7分的漲幅對我們發展影響很大。”魯泰集團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很具代表性。來自魏橋、華潤、愉悅、蘭雁等方面的消息稱,雖然節后工人返工率良好,但招工難的痼疾一直未改,“特別是車間一線工人,更是難招。”上述蘭雁集團中層預計,如果今年行業工資如不保持15%—20%的上漲,將很難留住員工。
此外,匯率不穩也困擾著眾紡企。“我們不怕升值也不怕貶值,怕的是不穩。”周新表示。然而,去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卻一直波動,這不僅造成企業的報價困難,其升值幅度的拉高也使得他們手頭以美元結算的訂單一點點縮水。
不僅如此,企業稅負和融資負擔也在不斷加重。“最為突出的是行業的承兌匯票政策和棉花兩稅問題。”山東蘭雁這名人士表示。
今年不被期待
最新的利空消息是,日前印度決定禁止棉花出口,這對包括淄博在內的中國紡織企業來說又是當頭一棒。周新分析稱,作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主要對手,印度此舉旨在提高終端紡織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蠶食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行業壓力升級,后市亦被抹上悲觀色彩。當訂單利潤維持在7%以上的設想成為一種奢望,在外部市場需求低迷、人民幣匯率、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下,“2012年,我們很難期盼著這個行業的春天。”蘭駿一高管這樣告訴本報。
而機構的觀點似乎更為悲觀。“不僅是春天,我們預測今年上半年,甚至2012年都不被期待。”國內一知名棉紡機構分析人士表示。
面對嚴峻形勢,行業的焦灼不言而喻。在今年正在召開的兩會上,本報注意到,不少來自紡織行業的參會代表們也紛紛提出了建議。其中,全國人大代表、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便提出了從多個方面減輕紡織行業稅負的建議。
當然,這些都是外部因素。“最為根本的還在于企業自身。”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比如蘭雁集團走出國內戰略、陽信龍福再生聚酯纖維領域異軍突起、海斯堡出口轉內銷成功轉型等。
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具備轉型的資本。“像我們這樣中小紡織企業,還是要在漩渦中掙扎。”周新說。
而掙扎的結果只有兩個:生抑或死。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