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重短利更要謀長遠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 黃衛挺 資本逐利的鐵律決定了企業遷移的終極目標,紡織企業也如是。2012年,諸多從泉州走出去的紡織服裝企業紛紛將總部或者營銷總部遷回泉州,這種從遷出到遷入的背后,同樣寄托著諸多利益訴求。 近年來,紡織企業與其他企業一樣,面臨著用地成本增加,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的壓力,如何保持既往的低成本優勢成為大部分企業運營所關注的首要問題。但是,也有部分企業轉換思路,將競爭重點從成本轉向技術,通過技術研發獲得具有更高附加值,且不易被模仿的競爭優勢。從紡織行業的產業技術特性出發,這類企業往往將研發、營銷總部遷移至更具時尚品位的大都市。可以說,紡織企業總部遷移是基于長遠發展戰略考慮,所看重的是長期利益。 泉州是我國重要的紡織服裝基地,孕育了不少知名企業,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造環節配套設施。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為了在高附加值環節有更好的突破,一方面為了繼續利用當地的制造環節配套,將研發設計和營銷中心遷出,將制造工廠留在當地實屬正常。然而,現實恰恰與此有所不同,在泉州,不管是之前的企業遷出,還是現在的企業遷回,更多的是出于政府政策的誘惑,而非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競爭策略的轉變。 據了解,之前當地企業將總部遷出,主要是受到省內其他地市,尤其是廈門市發展總部經濟的優惠政策所吸引。而此次諸多當地紡織企業將總部遷回,則主要是基于泉州市政府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措施。從泉州市政府網站可以看到,為了吸引當地出去的企業將總部遷回本地,當地政府在稅收、用地等方面均開出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并且在貸款、人才等方面也有諸多配套。所以,這種遷出和遷入本質上是地方政府財政競爭的結果,優惠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企業總部背后的財政稅收。對于企業來說,則是樂享了政府競爭帶來的“廉價稅收和土地”。 總體來看,泉州紡織企業的這種總部遷移并不是內在發展戰略的調整,更多的是政府優惠政策推動的結果。然而,對于企業來說,政府的優惠政策永遠只能被看成一時的短期之利。在當前的全球紡織產業格局下,不管是為了建設紡織強國,還是為了企業自身發展,轉變競爭戰略顯得更加迫切。因此,如何處理好政策的短期之利和戰略的長期之效,將成為考驗當地紡織行業和企業家的重大問題。而如何在諸多企業總部遷回之后,將短期的優惠政策轉變為推動企業發展戰略轉變的外部動力,從而真正實現當地紡織服裝行業的“二次創業”,則是當地政府必須考慮的。 筆者注意到,為了切實推動“二次創業”,泉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馬上就辦”最為典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然而,在紡織行業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只有這些是不夠的,必須充分激發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做好政府的配套服務工作,只有兩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唯有此,在企業總部遷回當地之后,才能繼續保持泉州作為紡織服裝基地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當地紡織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所以,如何激發當地紡織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最為關鍵的問題,這也是全國其他地方紡織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也就是企業遷移所針對的問題解決好了。誠然,在當前的發展環境下,解決問題遠比高談轉變發展方式難得多,企業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體,我們的企業家重短利更要謀長遠,期待泉州能夠在這方面積極探索,走出一條“泉州道路”。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