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年度觀點舉隅
如何切實提高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真正把當前遇到的困難變成紡織服裝業由大變強的機遇,如何從粗放發展走向科學發展,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些都是擺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面前的待解難題,也是中國服裝大會想要尋找的答案。11月23日~24日,2012中國服裝大會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這是中國服裝協會主辦的年度最具規模的行業會議,圍繞“創新:內生動力與新優勢”這一主題,五位企業家以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的身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吳志澤:中國服裝已進入服務時代 1980年至1995年是中國服裝的工業時代。那時候,服裝行業剛開始起步,1994年中國成為服裝第一生產大國。企業以擁有多少設備、廠房和員工而自豪,上市公司也大多是制造類企業,如美爾雅等。 1995年至2010年是中國服裝的商業時代,企業看重的是渠道網點的數量、店鋪面積、廣告覆蓋度、品牌知名度等,一批優秀的企業崛起,如杉杉、雅戈爾、七匹狼、美邦、安踏、李寧、報喜鳥等,它們在這一階段崛起,并且都成為上市公司。 2010年后,中國服裝進入了服務業時代,服務驅動是市場演進的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去河南考察,在一條街上看到好幾個福建品牌的店鋪,每個品牌的產品、定位及形象都差不多。后來有人提出讓大家猜哪個店銷售最好。大家意見不一。我指著一個店說:“應該是它了。”為什么?因為它的導購笑得最燦爛。我進店后閑逛,導購笑著問:“先生要不要喝點什么?”我點點頭。導購又問:“喝水還是飲料?”我說“喝水”。導購又問“要熱水還是冷水”。果然,這幾個店鋪中,它的銷售最高。 服裝是一種零售服務業,在服務取勝的時代,服裝企業應從原來的價格競爭走向價值競爭,比拼的不再是銷量和折扣,而是服務。 陳勇斌:深化定位是分工協作的必然 對于終端品牌和制造品牌來說,特勞特的定位原理同樣適用。終端品牌需要找到顧客選擇它的理由,也就是品牌為何能存在的理由;制造品牌要找到客戶選擇它的理由。 服裝產業里,生產和銷售的專業化分工催生了眾多的產業集群,大多以某一品類為代表,產業集群的升級必然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解決好了終端品牌和制造品牌的問題,整個產業的升級就指日可待。因為客戶性質的不同,操作層面會有區別,但原理都是一樣。 目前的服裝企業已分化為三類企業:終端品牌、制造品牌及終端制造兩條腿走路的品牌。對于終端品牌來說,可以通過打造自有品牌實現產業升級,強化核心品類,輔助系列化產品,通過清晰的定位,推動品牌升級,從而推動產業集群地的產業升級。集群內核心品類領導者品牌帶動當地產業環境的整體優化和升級。一個具有清晰定位的品類領導品牌,能帶領整個產業走向繁榮,這是目前中國服裝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每一個產業集群,通過深化定位,逐步形成擁有自己獨立定位的品牌梯隊,避免競爭互相協作共同升級。 制造品牌則可以按定位分成A類和B類。A類做小批量的高附加值訂單,通過研發優勢做高品質產品;B類做中附加值訂單,通過創新管理,提高效率及個人產出打造核心競爭力。 通過深化企業定位,找到每個企業和品牌存在的理由,把每一個產業集群都打造成品類研發能力強、產業鏈配套完善、專業化水平高的品類領導品牌全球集聚中心,這樣一來,中國服裝產業一定能實現升級。 周少雄:科學整合是供應系統的基礎 服裝行業是一個最講求時效性的行業,前端的領先設計和高品質的制造如果錯失了時機,產品價值就很難實現。特別是在跨國貿易中,訂單生產越來越個性化,小批量的碎片化生產成為常態。在這種現狀下,高效的供應鏈代表了經濟不斷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同時也是企業提升核心創造力的源泉。 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供應鏈整合是建立在供應鏈結點上的企業和部門互相信任、互相協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礎上。要通過整合管理供應鏈的優勢,企業必須依照此原則建立一套整合機制。這套機制的構建是供應鏈條上尤其是企業利益驅動求生存求發展的條件,相互信任、相互協作,利益共享,共擔風險的條件下,還要求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和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核心企業必須考慮協調企業的利益,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協同是供應鏈整合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構成供應鏈的各企業可能存在文化工作流程和戰略規劃等方面的不同,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的話,即使選擇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機制,也未必能獲得供應鏈的協同優勢,這是整合供應鏈的前提,也是現階段服裝行業在整合供應鏈上應該重視的問題。 聯想從計劃、物流、訂單交付流程三個方面找出整合的關鍵點,組成了現代企業供應鏈系統,并用信息技術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與控制,達到提高客戶滿意度和降低供應鏈總成本的目的。通過整合,很多像聯想這樣的企業進一步提高了供應鏈效率,無一例外地成為了中國供應鏈的翹楚。在資源和市場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服裝業正把更多的目光投入供應鏈競爭。隨著更多服裝企業對供應鏈的理解,中國服裝業的聯想、華為也許將在不久后出現。 夏國新:四個機制促進人才建設 企業里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只要人的問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在同樣的環境下,為什么有的企業人才輩出,有的人才不斷流失?企業的機制是關鍵因素。我認為每個企業在用人方面都應該建設四個機制: 一、賽馬機制。一個企業里必須要有賽馬機制,因為“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很多時候,企業里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機制。所以企業必須要從相馬改到賽馬,人才不是看出來的,而是通過賽馬機制、實在的工作體現出來。在一個企業里,應該不斷發現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標準就只有一個:結果。結果導向能不能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是企業是否引入賽馬機制的標志。 二、梯隊機制。人們常說“一將難求”,這其實是個誤區。很多企業老總經常說缺某某副總、某某總監,費盡心思把人挖來了卻發現不管用,或者人一離開企業就重新陷入困境。德魯克說過,如果一個企業離不開某個人,這無論如何都是管理者管理的失敗。將培養人才納入上級考核才能真正建立好人才梯隊。 三、舞臺機制。筑巢才能引鳳,企業必須要打造一個強有力的平臺,即企業文化。授權本身是一種激勵。企業家應該讓出舞臺,把這個舞臺提供給優秀的人才盡情發揮,自己做背后的支撐,做一個臺下的觀眾給予其掌聲。這樣人才能得到成就和滿足感。如果一個領導是老虎,那其他人只能是綿羊。如果你讓出舞臺,所有的人才都會表現得像老虎。 四、分享機制。《六韜》有云: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這可以延伸為“同事業之利者得事業”,企業家需要考慮如何在成就自己事業的同時,讓所有人受益。在這一點上,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值得敬佩。有人問華為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三個字:給足了。從自己的絕對控股,到現在自己只持有很小部分的股份,成就了華為的今天。這種企業家值得服裝行業從業者學習。我也在以他為榜樣,修煉自己,舍得分享。 這四個機制是企業人才制勝的保障,也是讓企業人才不斷涌現,得到不斷發展和保留的重要保障。 苗鴻冰:文化內涵是品牌升級的關鍵 文化是品牌價值的核心。品牌不止是一張燙金的名片,不僅是一個有故事的標識,而是當員工、客戶乃至社會提及它時,形成的一種語言、一種憧憬、一種情緒,一種驚異,甚至是一種信仰,它承載著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承兌著內心深處的每一個承諾,它講述著品牌背后的信仰。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品牌設計的基礎,我們每天在設計產品,與眾不同的、讓顧客產生購買沖動的產品;我們在設計渠道,無論是百貨店還是購物中心抑或機場免稅店,我們用了很多心思在設計;店鋪環境、陳列、櫥窗、服務、細節、裝置藝術、餐食、品牌活動、品牌發布等等,都是我們的設計對象。 文化是品牌精神的彰顯,文化是品牌升級的保障。品牌文化不僅僅是一件時尚的產品,不僅僅是一次有特點的時尚發布,不僅僅是一次與眾不同的購物體驗,品牌文化是一次充滿探險的時尚之旅。我用了“探險”一詞,是因為我們在時代的前沿,我們在進行充滿浪漫的藝術之旅,因為我們用眼睛發現美。我一直強調時尚就是用美來征服世界,品牌文化是一次充滿忠誠的信仰之旅,顧客有一天因為你的誕生,而瘋狂購買。 當品牌文化感動自己時,它將影響你和你的團隊;當品牌文化感動顧客時,它將影響顧客的審美和生活的態度;當品牌文化感動世界時,它將影響并決定世界時尚和藝術的走向。祝愿中國的時尚品牌在未來得時尚中有更多的話語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