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御寒”
“本來準備休年假的,看來要泡湯了。”江蘇常熟一家經編企業車間負責人許強(化名)“十一”之后幾乎就沒休息過,連周末也在值班。 在許強的描述中,他所在公司今年的情形為:上半年生意比較淡,最差的是3~5月份,不僅訂單下降兩成左右,生產線也沒有完全打開,開工率基本上是80%;然而,下半年起,訂單明顯多起來。 不久前,82家紡織服裝公司公布了今年三季度財報,其中有68家實現盈利。單從此數據看,紡織服裝行業似已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 然而,剛閉幕的廣交會的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成交下降15.5%,從大類商品訂單情況看,除家用紡織品訂單和男女裝同比為增長外,其他類別訂單量環比呈較大幅度下降。 紡織服裝行業正經歷一個不斷優勝劣汰、兩極分化的過程。 “兩極”趨勢 “十一”之后,許強所在公司開始滿負荷生產。 據他預計,這種情況會持續到年底。全年預測,公司業績可能與去年持平,雖然國內總體增幅不大,但出口業務比去年約增加了20%。 由于較高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以及獨特的產品性能,經編業一直被譽為紡織行業中的高地。許強供職的這家企業是經編業中規模較大的一家。因此,在行業整體低迷的環境下,他們公司情況相對較好。這是最讓許強感到慶幸的。 但不少企業并沒有那么樂觀。 位于浙江湖州南潯區重兆絲綢工業園區內、以生產絲綢與面料為主的一家企業,中等規模,2008年前在業內還小有名氣,每年能保持一定速度增長。不過,自金融危機之后,該企業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今年,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王女士還產生過“關廠”的念頭。她說,以前公司有上百臺絲機,現在連50臺都不到,賣都不見得能賣出去。“各種成本在上漲,公司完全沒利潤,貸款利息又高,庫存多,訂單也沒有可持續性,今年虧損是鐵板釘釘的事。” 這是兩家比較典型的企業,也是今年,尤其三季度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兩極分化的一個縮影。 根據紡織服裝行業公司公布的今年三季度財報,雖然有68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但實現業績增長的僅為43家,其余企業雖實現盈利但增速出現下滑。 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上游紡織企業大多不如下游服裝企業,服裝企業中,運動休閑類的企業又不及品牌服裝企業的情況好。 以前三季度凈利潤居紡織服裝板塊之首的雅戈爾為例。這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公司。2009年,雅戈爾地產業務在公司整體營收中的占比達42%;2010年雅戈爾地產業對營業總收入的貢獻高達47%,幾近半壁江山。 但受累于始于2010年下半年的“史上最嚴厲的地產調控”,2011年雅戈爾總營收同比下滑20.49%;凈利潤同比下滑34.03%。雅戈爾因此也多次對外宣稱回歸主業,并稱服裝本來就是主業。 中金公司對雅戈爾的研究報告稱,紡織服裝板塊業績同比增長30%。由此可見,“回歸”主業后,服裝業務的增長目前已明顯占據優勢,而此前一度拉動其增長的投資和地產兩項業務,已漸漸褪下光環。 中金公司的報告還顯示,雅戈爾自有品牌服裝業務增長和收回服裝板塊少數股東權益是主因;紡織和服裝代工業務繼續收縮;自有品牌服裝業務收入前三季度增長13%,占紡織服裝板塊收入的比例同比提升至74%(2011年51%)。 根據汪前進的分析,事實上,不是大企業的訂單出現問題,而是低端訂單產生轉移,中小企業原來主要是做代工的,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相比,競爭優勢越來越弱。 高成本與訂單轉移 企業競爭力減弱,與這幾年飛速上漲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無關系。 來自廣交會的數據分析顯示,有七個“影響出口成交的突出問題”,其中兩點是:中低檔產品訂單向東南亞新興紡織服裝業國家轉移;國內棉花價格高于國際市場4000元/噸以上,直接影響產品價格和競爭力。 許強就對本報記者說,僅勞動力這塊,公司成本就增加了15%左右。 當前,一個孟加拉車縫工的月薪為48美元(約300元人民幣),而中國的這一工種月薪為2500~3000元。 此外,由于2011年以來,我國棉花價格經歷的一輪“過山車”行情,導致國內外棉價差距不斷擴大,在紡織品出口中占據較大比重的棉紡織品,因為原材料價格過高,導致出口數量大幅下挫。 南通一家出口型服裝公司負責人就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公司生產所需的有機棉,不得不改從印度進口,每噸最多可節省2000元。 出于成本考慮,國內一家知名男裝企業相關負責人今年上半年對記者說,公司正在考慮將服裝設計環節遷至意大利,還準備將部分生產加工業務也遷至歐洲,2015年前有可能會在意大利建成自己的海外中心。 然而,這種因生產成本導致的產業轉移也引發了新的擔憂。自然之友等5家環保組織近日發布的報告就指出,勞動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環節,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正在慢慢轉出中國,而印染整理卻進一步集中于中國,這個環節屬于資本密集型,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 對此,汪前進認為,產業轉移雖然是大勢所趨,但由于孟加拉、越南等國人口有限,服裝產能亦有限,對比中國龐大的生產與出口,轉移的總量是有限的。 一家上海企業的董事長剛參加完廣交會。他是中國主要服裝出口商之一。他告訴記者,公司在手訂單不超過3個月,而正常年景服裝企業在手訂單一般排到6個月。他稱,這種低迷的狀況恐怕還會維持兩年。因為外部需求疲軟,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產品不得不降價10%來確保出口。 來自剛閉幕的廣交會的信息也顯示,6個月以內的中、短訂單占比達86.6%,增加了0.3個百分點。 去庫存之憂 雖然相比紡織業而言,下游服裝企業日子稍微好過一些,但它們也有自己的困擾,即庫存。 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僅從今年上半年看,紡織服裝板塊80多家上市公司庫存合計高達671.66億元。 不過,很多企業也意識到,早年大批量、大流通、低價格等簡單粗放的擴張方式在現在已不再適用,市場不是靜態的,過去成功的模式現在很難被復制。 于是,很多企業在經營方式和產品線的調整上開始不同的嘗試。 比如,有些企業努力打破單一產品結構,不斷擴充產品品類。曾經的男褲專家九牧王,近年來就在逐漸降低男褲業務的比重,轉而推出各式男裝產品。 更多企業則是在渠道拓展上下功夫。比如,國內羽絨服老大波司登通過在倫敦開出其歐洲的首家旗艦店發力海外市場。不少體育運動品牌,則是通過開拓國內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市場來獲得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許強對明年的形勢相當樂觀:“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在英國打開了市場,明年的出口肯定不會比今年差。最壞的日子都挺過去了,未來只有越來越好。”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