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端小批量”應對出口弱市
開欄語 2011年,紡織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棉花價格大起大落,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歐美市場持續低迷。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有些企業進退自如、穩步增長,有些企業卻步履維艱、效益下滑。今年紡織行業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諸多風險并存,同行企業在做什么、怎樣做是很多企業關心的話題。我們為此推出“2012企業生存謀略”專題報道,希望為企業戰勝困難提供借鑒。 2011年是一個多事之年。受歐美市場低迷影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趨緩,出口金額與上年相比雖有小幅增長,但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預計全年出口額增幅在10%左右。2012年的外貿前景也因此不容樂觀。 訂單轉移勢不可當 在2011年的一次紡織出口工作會議上,香港聯泰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亨利無奈地向大家通報說,該公司已將所屬生產企業從內地移至菲律賓、印尼、柬埔寨。他認為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內地已不再是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在這次會上,不少出口企業反映,自2011年8月以后就已接不到什么像樣的訂單了。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江輝說,由于生產成本的大幅提升,倒逼出口產品價格上漲,致使許多國外客商轉移訂單,這種情況2011年尤為明顯。許多在2010年還超負荷運轉的外貿加工企業,2011年則處于半停工狀態。一些大路貨、低端產品訂單越來越多地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一些企業經營者到歐美服裝市場考察,最直觀的感覺是,原先三四件衣服里至少有一件是中國制造,而現在五六件衣服才能有一件是中國制造,而越南、土耳其、孟加拉等國的服裝隨處可見。 優勢企業各顯其能 “目前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堪憂,但對有實力的企業而言,反倒是機遇。一些優秀企業認為,雖然低端訂單轉移明顯,但中高端、小批量訂單非常好,利潤空間也大。”據江輝介紹,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大型集團公司大多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進行多元化經營以彌補紡織主業單薄的利潤。與大型集團公司相比,中小型企業雖無資金優勢,但經營模式靈活,一些企業開始走調整產品結構、技術升級轉型之路,使自身在同行之中保持競爭力。 據了解,為向價值鏈的高端要效益,有的企業加大投入,培養設計力量,參與到產品的開發、貿易服務甚至物流環節,爭取更大的贏利空間。如天服三悅服裝有限責任公司與ZARA、C&A合作,北京服裝進出口公司與PoloRalphLauren、TommyHilfiger合作等。 此外,還有的利用各地比較優勢,建立生產基地,實現效益最大化。如江蘇東渡紡織集團總部在張家港,營銷、接單部門在新加坡,棉花基地在新疆,面料基地在張家港保稅區,服裝生產基地在南通,國外的生產基地在柬埔寨。公司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較優勢,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長模式。 高端市場蘊藏機遇 近年來,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緊緊圍繞“科技與時尚”的發展理念,走高端紡織之路。集團旗下的上海新聯紡、申達、三槍、飛馬等企業2011年在出口業績和品牌開發方面均有較好表現。 山東魯泰則以“做最好的襯衫面料”為目標,不吝投入,強調科技創新,打造出一個高端紡織面料品牌形象。 在2012年,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一批抗風險能力弱、產品檔次低的企業被淘汰出局,而定位于產業鏈中高端的企業將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在這場大變革中,一個從產業鏈低端走向中高端,逐步擁有話語權的中國紡織服裝業正在向我們走來。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