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纖維品質下降觸目驚心
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紡織工業正加快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的轉型升級,然而,當我們回首發展歷程時卻發現,關乎紡織工業發展命脈的原料,特別是天然纖維,除了數量的短缺,還有質量上的“黑洞”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桑蠶絲、羊絨和苧麻,都是我國生總產量占世界總量70%以上、穩居壟斷地位的高檔紡織原料。然而,近年來,這些高檔原料品質下降的程度可謂觸目驚心。近10年,我國蠶繭的繭層率(即100公斤鮮蠶繭制成廠絲的比率)從38%下降到25%。在我國農業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鮮蠶繭中的蠶蛹日益變大,而繭卻日益變薄。在單個蠶繭重量增加,即蠶繭產量迅速提高的背后,是中國絲綢原料成本的迅速提高和絲綢品質的急速降低。 一位在絲綢業任職多年的領導對記者說,現在就是走遍全國去找,我們也已經無法找到曾經在第一屆世博會得到金獎那樣品質的“湖絲”了。想要讓絲綢原料質量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那就意味著很多東西要推倒重來。 中國羊絨業的排頭兵企業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在多年前推出了自己的頂級品牌——“1436”,其含義是指使用平均直徑14微米、長度在36毫米以上的優質山羊絨所制成的羊絨產品。但是最近幾年,“1436”品牌卻因受到原料質量的極大制約,而無法滿足國內外高端市場的需求。 苧麻被稱為“中國草”,在上世紀80年代,苧麻年產量達到200萬噸。然而近年來,苧麻主產區盲目追求產量、選用品種不當、加上濫用化肥及苧麻品種退化等原因,使纖維品質每況愈下。目前,在國內市場上,很難找到平均支數在2500公支以上的苧麻纖維,一般苧麻纖維的平均支數僅為1200公支。無奈之下,國內知名苧麻企業紛紛自己建立種植基地。盡管如此,種植基地的苧麻品種平均支數也只有1800~2400公支。 上世紀80年代,記者在湖北省參加國土資源調查時,湖北恩施地區一些優良苧麻品種的單纖維支數高達2800公支以上,個別品種纖度甚至超過3000公支。高支苧麻纖維的精干麻可紡性能可以與棉花媲美?,F在這樣的優良品種已經很難找到,苧麻纖維品種質量下降直接導致7年間中國苧麻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量直線下降了40%,因為1500公支以下苧麻纖維制成的產品,其穿著時的刺癢感是很難回避的。 棉花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之一,因市場供應量不定導致的價格大幅跌蕩讓紡織企業苦不堪言。除了價格之苦,國產棉品質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用棉企業,由此造成紡織品質量下降的案例也不在少數。盡管近年來國內不斷努力提高國產棉品質,發揮其獨特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高檔紡織品生產企業仍然更加信賴進口棉。 有人將國產天然纖維品質下降歸結為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緊缺時代向市場經濟過剩時代變遷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即經濟學上在流通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也有人將其歸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超常規發展——畢竟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中國紡織的纖維加工能力從每年幾百萬噸猛增到目前的4000萬噸以上;還有人將其歸結為紡織原料供應鏈上的條塊分割,棉花流通領域的壟斷,只重產量忽視質量的農業政策導向等等,所有的原因都有足夠的事實支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現在紡織原料供應方面反映出的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等質量問題,絕不亞于我國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嚴重性。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