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科技>正文
7月15日~16日,“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工程前沿技術研究高層論壇”暨“2015年(蕭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浙江杭州蕭山召開。7月14日,2015年高新技術纖維專業委員會年會也在蕭山召開。會議在分析總結“十二五”期間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發展現狀和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對“十三五”期間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行業的重點發展思路進行了研討。
我國高性能纖維主要產品包括PAN基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和聚四氟乙烯纖維等。其中,芳綸、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并稱為世界3大高性能纖維,是當今全球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高性能纖維。
目前,我國高性能纖維的總生產能力約12.8萬噸。其中,PAN基碳纖維產能約15000噸,芳綸產能約18600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能約12100噸,聚苯硫醚纖維產能約10500噸,玄武巖纖維產能約13000噸,聚酰亞胺纖維產能約4000噸,聚四氟乙烯纖維產能約2000噸。
但目前,國產高性能纖維產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生產服務化和產品品牌意識缺失等。其中最大的瓶頸是,在下游應用領域的拓展步伐與產能發展不同步。“有些產能開發出來,卻沒有打開應用市場,如果產品不能大量應用,質量穩定性能提升緩慢,成本也降不下來。”有專家認為,這已嚴重制約了整個高性能纖維產業及其復合材料行業的發展。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主要高性能纖維進口量為27435.5噸。
針對這一現狀,專家認為,“十三五”期間,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重點,應由此前的高度關注產能和產量,轉向高度關注“用”的問題,應該形成依靠“需求引領產業發展“的思路,大力加強下游應用市場的開拓。而開拓下游應用市場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是,應充分把握當前汽車輕量化、高鐵和飛機輕量化的發展趨勢,依托我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和高鐵行業,加強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加速開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指出,汽車輕量化目前是高性能纖維最大的潛在應用領域,輕質高強的復合材料也一直是航空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也迫切需要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作為戰略物資的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如果能廣泛在民用領域推廣應用,將減少交通工具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將升級制造業的科技水平,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這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具有重要意義。但多位專家強調,要想加強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行業在下游領域的應用,單靠企業和行業自身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還需要國家在研發和政策層面給予大力支持。
對此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指出,當前美國為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實行“革命性纖維與織物制造創新機構”的競標,該機構將由國防部負責牽頭組建,并將提供7500萬美元的聯邦經費,支持其初始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政府應在資金、政策、稅收等方面,重點支持國產高性能纖維產業,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培育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協同發展,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合作攻關,并培育若干產業集聚區,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中國工程院“高性能纖維與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秘書長、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余木火則建議,在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接下來的發展中,國家除了加大共性工程技術研發投入以外,可借鑒電動車行業的補貼政策,形成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形成和產量的提高,逐步降低成本,進而逐步取消補貼。
高性能纖維拓展下游應用現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