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4:“科幻”面料走進生活
只要我們仍然對科技有著豐富的幻想,那么就能不斷努力,讓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出現在紡織行業和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看到過去只能出現在科幻夢境中的東西,如今已經應用在人們每天的生活里了?,F在,紡織企業生產將用上機器人,用3D打印技術制作面料和服裝,把衣服本身變成計算機,對紡織面料行業來講,看上去似乎不可能,或是不切實際,但是在2014年它們可能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可穿戴設備 以前的概念是,人們穿戴一件內置有計算機的衣服,而現在的概念是,衣服本身變成了計算機。 可穿戴產品洶涌來襲,不僅引發了科技領域的更新換代,也在紡織服裝行業豎起了一桿大旗,奢侈大牌紛紛和科技大腕聯手,以期共同搭上這趟007式的科幻動車。 近日,在舊金山Mobilebeat峰會上,三星首席戰略官YoungSogn表示:“最終,你會感覺不到自己使用了可穿戴設備,它可能是衣服中的面料,眼鏡或者手表。” 2013年谷歌和耐克雙雙推出的智能“仙履”,功能上各顯其能,耐克SE搭載了藍牙4.0,支持追蹤活動及實時查看數據;谷歌鞋會說話,能充當私人教練,還能將運動數據傳輸至移動設備。除了這些華麗麗的佩飾,科技因子也潛入貼身內衣之中。2013年12月,微軟發布了能調節情緒提醒穿著者別暴飲暴食的智能胸罩;英國則推出了一款利用磁浮技術抗衡地心引力提升胸部的“Kewi”胸罩。 設計師弗蘭切絲卡·羅塞利亞和瑞安·根茨受美國芝加哥科學和工業博物館委托,設計出了一件嵌有2.4萬個發光二極管的晚禮服——銀河晚禮服。該晚禮服充電一次可發光30分鐘。設計師表示,發光二極管應用的新技術不會使裙子溫度過高。發光二極管耗能低,裝在襯裙里的小充電電池足夠點亮它們。其實,早在2006年,該公司設計的“擁抱襯衫”就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佳發明之一。“擁抱襯衫”由傳感器模擬穿試者的觸感、皮膚溫度和心跳頻率,讓相隔遙遠的兩名穿試者感受對方的“擁抱”。 應該說,可穿戴產品已有覆蓋人體各部位的趨勢,各種手環、手表、眼鏡,腰上掛的、脖子上戴的、腳上穿的……“可穿戴”正變得觸手可及琳瑯滿目,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可穿戴”市場都在迅速噴涌中。據相關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4年可穿戴設備采納率將增長250%;到2018年,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1.3億臺,10倍于2013年,而2016年的市場規模就有可能高達60億美元。 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腕帶、手表和眼鏡僅僅只是開始,下一代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將成為我們衣服面料的一部分。英國倫敦的“可愛電路(CuteCircuit)”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手機服裝,其接縫處有一個天線;標簽內有一個SIM(SubscriberIdentityModule,客戶識別模塊,也稱為智能卡、用戶身份識別卡,GSM數字移動電話機必須裝上此卡方能使用)卡。 目前,這些產品都是概念,而非商業產品,與即將到來的產品相比,它們似乎有點粗糙。其實早在2011年,由意大利、法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就開始探索用納米粒子和聚合物覆蓋的導線和棉花制造晶體管和電路的可能性。以前的概念是,人們穿戴一件內置有計算機的衣服,而現在的概念是,衣服本身變成了計算機。 有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忽視了每天都穿在身上的衣物,其實,我們可以將很多功能嵌入這些衣服內。”她進一步預測,能夠改變顏色、調節溫度、給電子設備充電的智能衣服將會出現,而且,對于懶人來說,另一個福音在于,這些衣服不需要清洗。 3D打印 3D打印技術代表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它將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美國媒體曾經預測,3D打印技術的大規模運用,將使海量設計師失業。原因在于即便是對工藝流程一無所知的普通人,只要你有一臺品質優良的3D打印機,想要怎樣鬼斧神工的東西都輕而易舉。如此可以預測,在不遠的未來,消費者購買的衣服有可能是一張設計圖,自己拿著去3D打印,就能擁有自己的私人定制。而且,原來很多生產不了的設計,現在都能通過3D打印機的神手夢想成真,而且過程超簡單,就是用3D打印機打印出單個零件,然后組裝一下,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設計。世界上首條3D禮裙就是這么誕生的。 2013年3月,世界上最性感身價最高的脫衣舞娘DitaVonTeese,在她那妖嬈豐滿的身體上,套上了全球第一件3D打印禮裙。該禮裙由華麗的黑色雕花網格面料構成,完美地貼合著Dita的曼妙曲線,禮裙雙肩呈現傳統制衣無法實現的立體后現代凸起,整條禮裙包括手鐲鑲滿施華洛世奇水晶,既閃耀迷人又充滿異域世界的媚惑,看上去酷似電影《復仇者聯盟》里的立體鏤空護甲之類服裝。據打造這件“世界第一”3D禮裙的設計師MichealSchmidt介紹,該裙子的骨架先在印刷公司用粉狀尼龍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再仔細地涂滿光滑的黑漆涂層,最后鑲嵌了總共1200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 2013年,IrisvanHerpen又與建筑師NeriOxman和JuliaKoerner合作,在巴黎高定發布會上展示了自己的兩件3D服裝。這兩件衣服使用多重材料,經3D打印出服裝的硬質和軟質部分,然后加以拼裝,以達到符合人體的靈活度。 3D打印已在美國工業界掀起大潮,被寄予重振制造業的厚望。具體到紡織行業,3D打印面料概念,為紡織生產開啟了一個新前沿。比起一米米生產織物,然后裁掉多余的材料,3D打印讓設計師能夠擺脫掉針與線的束縛。3D打印技術開創了一種新方式制造物品——精確使用所需材料。這種環保方式正在悄悄地變革時裝界。 3D打印技術可以徹底改變紡織行業。2013年年底,一對以色列夫婦的發明,世界上第一個3D打印的一次性內褲,可能最快在今年年初進入市場。Tamicare創始人,以色列發明家TamarGiloh,已開發了一種自動的3D打印系統,可以制造稱為“Cosyflex”的彈性的,可生物降解的織物。Tamicare聲稱使用Cosyflex的獨特的增量制造方法能夠制造感覺就像織物的內衣。 Cosyflex是一個不用切割,不浪費原材料3D打印織物的創新過程,可以立即構件成品。使用天然橡膠的乳膠聚合物和棉纖維,Tamicare技術可以在3秒鐘生產出一條一次性內褲,在一年內就可以生產出大約1000萬條??捎酶鞣N類型的液體聚合物,如天然乳膠,硅,聚氨酯,聚四氟乙烯,以及各種紡織纖維,如棉花,粘膠纖維和聚酰胺,作為材料打印各種類型的服裝以及繃帶和運動服。Cosyflex打印可以使用無限種纖維的任何組合在同一基面上打印圖案,壓花或穿孔。 但是3D打印面料服裝,真能“人人都能買回一臺3D打印機,給自己設計打印衣服嗎”? 顯然這至少在目前是不現實的。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國內面料行業應用更多的是3D數碼印花。雖然數碼印花的流行不過短短幾年時間,但是它將設計師們對紋樣的渴望最大化,可以將照片或是手畫等任何紋樣輸入電腦進行后期處理,而后進行面料上的印刷,以給人“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目前數碼印花無法解決的是在厚重面料上進行打印,包括毛料呢料或是皮革等,于是二維數碼印花開始進化,便有了3D數碼印花,讓面料賦予人立體視幻效果。例如DionLee的魔幻風格3D數碼讓面料變得更加深不可測,隨廓型而變幻,也隨著穿著者行走間的自然擺動而變幻,視覺上的延伸性其實順沿著穿著者的身線而來,實際上是在為他們塑形。 而3D打印,這個工業設計中的新寵,其實也被運用到了時裝設計上,雖然還未大面積普及,但卻是有設計師在挑戰著高科技,通過建模來打造需要的三維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來層層打造需要的模型。讓人瞠目的件件作品雖然還不能做到如成衣般的實穿性,但卻拋給了外界一個論調,高科技讓制衣也可不靠傳統的針線。 在國內面料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做不了的面料,只有做不了的價格”。因此,有業內專家表示,在2014年,國內將會誕生利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面料和服裝。 機器人 未來會是機器人的世界嗎?當我們再次思考這個不算新穎的問題時,或許會發現科幻片中的場景距離紡織行業已不再遙遠。 “機器人”一詞,本身就充滿了幻想色彩。而機器人將如何重塑中國紡織制造,也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無論如何,機器人來了,勢不可當。讓我們走近它,了解它。 在浙江天圣控股集團新的包裝車間,一顆顆餅狀的滌綸長絲順著生產線輸送到末端,被約兩人高的機械手輕輕抓起,準確放到推車里。這讓天圣的成本下降了兩個百分點。 在眾泰控股集團,該公司引進了12臺全自動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線員工從120人減至30人,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在浙江嘉興,天之華噴織有限公司依靠從日本和德國引進的設備,極大地控制了人力成本,僅工人工資,一年就少了1700多萬元。 在山東,濱州一家大規模的紡織企業在設備老化、招工越來越難的情況下,決定更新設備,用一批機器人代替工人。 在積極謀求發展方式轉型的江蘇紡織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在江蘇盛虹集團可以看到兩臺機器人揮舞著雙臂,一絲不茍地重復進行著裝錠、分級、碼垛、裝箱等動作,只一會兒,包裝好的成品就整整齊齊堆成了小山。 一臺智能化紡織機器人能頂上數個工人,這樣的機器人不僅有利于節省人力,而且將大大提高紡織業操作精度,提高勞動效率……2013年11月,一家紡機制造公司舉行了智能化機器人項目簽約儀式。再過不久,他們生產的“機器工人”將走進生產車間“織布”,這將推動紡織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而在2013年,國內首臺全自動印花用機器人落戶浙江紹興。該印花機器人是紹興一家公司與國外一家知名企業合作研制,由印花作業平臺、7自由度主印花機器人、4自由度輔助機械臂等智能設備及印花網版、刮刀等印染工具組成,整個印染流程由電腦實現智能控制,能在三維空間里自動完成工作環境檢查、選擇印花網版、舀取色漿、刮印、余料回收、取走網版等一系列作業流程,是目前國內首臺全自動印花用機器人,將有力地推動印染行業的智能化、精細化,同時改變印染勞動密集型的局限性,有助于實現印染行業的“機器換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業內專家表示,因紡織車間生產環境高溫潮濕,條件較為惡劣,用工問題已成為紡織行業的瓶頸。用‘機器人’作業取代人工作業,已成為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2014年,將會有更多的紡織企業應用機器人,企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背后,有一筆成本賬。在紡織企業聚集的江蘇省吳江市,一線員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但因為工作辛苦,愿意干的人還是越來越少。有企業測算,按照現有的增長速度,到2015年,企業一線人工成本將比目前上升40%。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需求增大,機器人的采購價卻在以每年約5%的幅度下降。業內人士透露,幾年前一臺普通的工業機器人售價要七八十萬元,現在已經降到了20多萬元。而且一臺機器人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經過調試后還能轉崗。如此測算下來,使用機器人的成本已經與工人持平,甚至更低。 該專家進一步分析說,中國紡織行業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轉向技術優勢,從資本、人才等要素看仍需一定積累期,而“機器換人”,正是當前紡織企業易學易用、見效較快的升級捷徑。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