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污泥處理:成熟技術為啥“不靈”
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 陳同斌 厭氧消化是國外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路線之一,在中國也一度作為主流技術,但在目前國內幾十套污泥消化裝置中,正常運行的不到1/10。污泥中有機質含量低,進行厭氧消化的條件不太好,沼氣產率較低,生產沼氣較為困難。 最初的好氧處理工程在國內外也都有不少失敗的教訓。國內的城市,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人口,污泥產生量巨大,且城市范圍、運距大,可用土地相對較少。好氧技術要在國內應用,必須考慮到占地、發酵時間、臭氣控制等多種因素,其技術的集約化、工業化和智能化程度必須提高。 而以前原樣照搬在國內的污泥好氧處理項目,普遍存在惡臭污染問題突出、占地面積大、工藝落后、運行不穩定等缺點。 厭氧裝置在國內“水土不服” 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邵凱 國內最早一批大型污泥厭氧處理裝置,應用了國外技術,很多核心裝備都采用直接進口。而之所以有運行不良的問題,原因不僅僅在于泥質的差別。 厭氧裝置在國內的“水土不服”,其最根本的問題是運行管理水平沒有跟上。同時,對污泥設施運行效果、考核的缺位,也導致了即使出現問題也沒有動力去改善、去解決。 很多厭氧處理設施建成后,調試、運行的團隊還是污水廠的“原班人馬”,照搬污水處理管理的那一套,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污泥處理設施必須要有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 厭氧處理技術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管理上的難題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張辰 上海白龍港污泥厭氧處理設施當時引進了德國的技術和設備,使用了亞行貸款,特意明確了有一年的指導運行期,期間就發現了很多問題。后來的不少厭氧消化示范工程也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困難。 厭氧處理技術要得到廣泛應用,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管理上的難題,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技術可以消化吸收,設備可以逐步國產化,都不是什么跨不過去的檻兒,管理的提升是當務之急。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