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附加值成倍增長
自“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啟動以來,“超仿棉”的研發進程逐步加快。東華大學在這方面成果顯著。記者就此采訪了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華平。 記者:2011年8月,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東華大學也是項目承擔單位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項目的最新進展。 王華平:本項目正式啟動后,東華大學利用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勢,結合多年來在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研究成果與經驗,推動“超仿棉”聚酯纖維的開發,從共聚、共混、混纖以及表面處理四個方面對纖維的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進行了探討。研究了影響纖維光澤、手感,以及熱濕舒適性的原理及因素。通過聚合實驗優化了三單、四單、五單以及無機粒子的添加量及添加工藝,最終確定了三組親水聚酯纖維改性配方,并在天津石化、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了短纖、長絲的產業化實驗,成功開發出了聚酯短纖和長絲,產品回潮率達到1.2%,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后道應用要求。同時還與母粒制備等企業建立合作平臺,開發了高親水母粒以及纖維親水表面整理劑。 其次,東華大學還通過對所加親水官能團與聚酯親水性能及表面接觸角的關系、聚酯表面接觸角與纖維回潮率的關系,以及棉纖維和仿棉纖維及制品親水、保暖機理、動態熱濕舒適性能機理等研究,提出了親水聚酯切片、親水聚酯纖維的標準。 記者:據了解,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或單一功能性產品的開發相比,“超仿棉”產品的研發更加重視多種差別化、功能性技術的整合發揮,強調聚合、紡絲、織造、染整技術的相互融合,兩者有哪些不同? 王華平:目前提出的“超仿棉”與以前單一差別化技術與或單一功能產品的開發明顯不同,“超仿棉”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融合了從聚合、共混、紡絲、表面處理,到紡紗/織造、染整等多個差別化功能化技術。例如,東華大學與金輝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超仿棉產品“蕊棉”,首先利用共聚改性技術,添加三單、四單、五單及無機粒子,對纖維的染色性能、柔軟性、親水性進行調控,接著利用異形噴絲板進行紡絲,并進行混纖,利用FDY與POY不同的收縮特性,調控纖維的蓬松感,使織物的風格更加接近棉纖維。在后道加工過程中經紗上漿、組織結構設計與織造工藝都要根據“蕊棉”的性能特點進行設計,在不同紡織機型上通過不同的織造工藝和染整條件,成品面料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和手感。 記者:“超仿棉”產品是否已具備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 王華平:“超仿棉”不是具體的某一個產品,而是聚酯一個功能化差別化方向;“超仿棉”也不是簡單的取代棉,而是結合市場發展的新型產品。“超仿棉”主體是聚酯,聚酯含量大于85%,是差別化功能化的滌綸纖維,包括長絲仿棉與短纖仿棉,它既有棉花優異的柔軟性、保暖性、親膚性、舒適性等,還具有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色牢度,甚至還利用聚酯分子結構可設計性使其具備棉花沒有的抗靜電、抗起毛起球、抗菌、阻燃、遠紅外、抗紫外等功能。利用聚酯加工過程的可調控性,采用原液著色開發仿棉纖維,免除了后道印染過程,既節約了成本,又低碳環保。利用混纖技術等開發的長絲仿棉纖維省略了棉花的紡紗工序,使得開發流程變短,降低了成本。本項目在中試過程中開發的親水聚酯纖維,經核算,平均增加1500元/噸~2000元/噸的成本。 隨著仿、超水平的提高,功能性能的強化與多元化,產品的附加價值也得到相應提高,甚至成倍增長。因此超仿棉產品的開發更具價格優勢,更有市場競爭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