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紡織企業上漿多是以“PVA+變性淀粉+丙烯酸類漿料+助劑”為主要成分,經高溫或高溫高壓調制成水溶性漿液,然后將經紗浸入到漿液中,烘干而成漿紗。其調漿方法是在調漿桶中使淀粉完全糊化,調漿桶中漿液要煮開并保溫30分鐘左右,而PVA漿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溶解,并且整個漿紗過程中,漿槽溫度要保持在92℃以上才能滿足上漿要求。這種上漿方法調漿時間長,消耗能量大,操作繁瑣。
天華企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和西安工程大學共同提出了半糊化上漿的技術理念,并研制出了糊化器和半糊化調漿設備。半糊化上漿工藝以無PVA上漿為基礎,用天然高聚物,如淀粉等完全取代合成高聚物,不僅可以減少退漿和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排放,更解決了生產這些合成高聚物而產生的大量碳排放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
半糊化上漿技術(又稱PGST上漿技術)的核心是調漿桶。半糊化調漿桶是在傳統的調漿桶上加裝一個糊化器和一套自動控制系統構成的。通過在調漿桶中安裝糊化器,使調漿桶中部分淀粉漿料完全糊化、部分淀粉漿料半糊化,調漿桶里的漿液是由完全糊化的漿液、半糊化的漿液和未糊化的漿液構成的混合體,未糊化的淀粉顆粒大量吸水后體積膨脹,達到原始顆粒體積的50~100倍,這部分大量吸水體積膨脹而未糊化的淀粉在烘房烘燥時,遇到來自烘筒的熱量,淀粉顆粒就會糊化。這種半糊化漿液的特性,可以克服原淀粉漿液粘度過大的弊病。
半糊化漿液是完全糊化的淀粉漿液和未糊化的大量吸水體積膨脹的淀粉顆粒的混合物,半糊化漿液粘稠度低,在漿紗過程中,糊化了的漿液就會浸透到紗線內部,而大量吸水膨脹幾十倍的未糊化淀粉顆粒則均勻粘附在纖維和紗線表面。當漿紗進入高溫烘燥時,粘附在紗線表面大量吸水而未糊化的淀粉顆粒,在遇到高溫烘筒和高溫蒸汽時,淀粉顆粒就會破裂附著在紗線表面,形成完整的漿膜,并與浸透到紗線內部的漿液相連接。
淀粉漿料在紗線表面形成的漿膜,除了與紗線表面的纖維發生粘結外,主要是與浸透到纖維之間的漿液發生粘結,浸透到紗線中的這部分漿液就會成為附在紗線表面漿膜的“根”,使漿膜附著更加牢固。附在紗線表面的大量的原淀粉由于聚合度高,內聚力大,形成的漿膜比變性淀粉形成的漿膜強力更高,從而充分發揮了原淀粉漿料的特性。
由于半糊化上漿技術是只有部分淀粉完全糊化,而其余的淀粉僅處于吸水膨脹階段,所以調漿過程中漿槽漿液溫度必須低于淀粉的糊化溫度,一般調漿桶中溫度控制在55℃左右為宜。在調漿過程中,應先將調漿桶內的淀粉乳液加溫到45℃~55℃,而后開啟糊化器使其內的淀粉乳液糊化。
使用半糊化上漿工藝時應注意,壓漿力應偏小,尤其是在壓漿輥硬度大的情況下,這是由于在半糊化漿液粘度下,如果壓漿力過大,那么上漿率就不能保證。含固量應偏高,這是因為半糊化漿液的性質不同于全糊化漿液的性質,它的上漿率要小于漿液的含固量。回潮率應相對較高,半糊化上漿采用的是以淀粉漿料為主,較高的回潮率有助于提高淀粉漿膜的塑性。同時可以降低烘房的熱負荷,減少能源消耗。
業內人士對半糊化上漿技術的特點總結為中溫調漿、常溫上漿、節能降耗、利國利廠。半糊化上漿工藝調漿溫度只需控制在55℃左右,可節約煮漿所需的蒸汽及相關能源,即使大量使用玉米淀粉,遇到暫停輸漿時也不會阻塞輸漿管道。漿槽實行室溫上漿(傳統工藝必須在高溫條件下上漿),由于漿槽溫度低,可延長上漿輥及壓漿輥的使用壽命。只要掌握調漿過程中淀粉的糊化程度,就可以很容易控制漿液浸透和粘附的比例,通過改善粘附層的質量,可提高漿紗耐磨性能和毛羽的服貼性。半糊化漿液質量穩定,剩漿不凝固,可長期保存不變質。漿料種類減少,真正實現了配方少組分、多功能,原料的采購、儲存和管理更加方便。
半糊化上漿技術是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創新技術,是對傳統漿紗工藝的又一次革新。加快這項技術產業化的步伐,是在紡織行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技術之一。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