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綸制造挑戰大容量短流程
嘉賓:新鳳鳴集團常務副總裁吳林根 新鳳鳴集團長絲部經理助理劉春福 滌綸因其優異的性能,一直以來被大量應用于服裝、工業等各種領域,而我國滌綸的產量更是占到全球的80%以上。“隨著滌綸產能的快速擴張,開發大容量、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生產裝備及技術日益成為提升滌綸生產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也受到行業的高度重視。”新鳳鳴集團長絲部經理助理劉春福針對“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柔性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立項背景向記者作了簡要的介紹。 經專家組鑒定“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柔性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通過裝置和技術升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柔性生產專有技術,實現了生產規?;?、低成本與產品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統一。此外,該項目首次建成了國內首條化纖大容量物流和信息自動化系統,產品質量與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在同行業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 主持人:請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總體情況。 吳林根:項目針對大容量柔性化聚酯熔體直紡的技術難點,在紡絲環吹成形理論及工程模擬的基礎上,建立了熔體輸送、共混、環吹、脫過熱等相應的數學計算及工程設計模型,開發了共混熔體低粘度降勻質輸送與分配專有技術,雙頭、雙排和粗旦環吹等系列化長絲冷卻成型核心技術,多孔注入球穴型動態高效混合柔性生產關鍵技術。并設計了熔體輸送管線和紡絲箱體的低阻力脫過熱加熱系統,多頭紡環吹用噴絲板及高密封組件,大容量物流和信息自動化系統。實現了滌綸長絲的大容量、高品質、低能耗、高效率的工業化生產,建成了工藝技術成熟、品質優良,可年產50萬噸的生產規模。 主持人:實現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的柔性生產需要突破哪些技術瓶頸,應用哪些關鍵技術? 劉春福:第一,大容量共混熔體低粘度降勻質輸送與分配專有技術,其成功應用低粘度高端羧基熔體管道輸送計算模型的建立、低粘度、高端羧基熔體輸送工藝、大容量共混熔體高均勻多級靜態混合技術三項關鍵技術。 第二,熔體輸送管線和紡絲箱體的低阻力高效脫過熱加熱系統關鍵技術,為了突破工藝計算、安全因素、工程設計等難題,我們建立工藝、霧化等計算模型及壓力/溫度精確控制技術,并獲得紡絲箱體的脫過熱加熱方法以及實施該方法的系統發明專利。 第三,多孔注入球穴型動態高效混合柔性添加生產關鍵技術通過多孔注入、球穴型動態高效分散混合技術及單個紡位泵前注入和管道添加改性紡絲技術得到良好應用。 第四,低能耗高品質多頭紡絲組件、多功能環吹及卷繞關鍵技術解決了雙頭組件密封和均勻性等難題。應用的關鍵技術主要有高密封組件及多頭紡環吹用噴絲板,環吹系列化、雙頭環吹系列化長絲冷卻成型核心技術及粗旦環吹系列化長絲冷卻成型核心技術。 第五,大容量物流和信息自動化系統開發及應用,我們采用系統集成技術——POY絲餅抓取稱重分、POY自動堆垛包裝系統集成與數據采集與信息化處理系統。 主持人:幾年來,該項目在實施效果上表現出哪些明顯優勢?具有怎樣的前景? 吳林根:在實施效果上該項目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2012年新鳳鳴集團滌綸長絲產品單位綜合能耗為178kg標煤/噸,廢絲產生量為5.5kg標煤/噸,指標分別明顯優于HJ/T429-2008一級指標中的220kg標煤/噸和10kg標煤/噸,節能降耗效果突出。項目將工藝、裝備與工程進行了集成創新,整體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項目實現了低能耗、低成本與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和諧統一,為國內化纖行業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推進自動化和信息化進程,為化纖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水平運營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在2015年前項目中大容量熔體輸送、雙排、多頭環吹系列、多孔注入球穴共混、物流自動化等技術在新鳳鳴集團內部將被加速應用推廣,應用新技術的總規模預計可達150萬噸/年,這讓我們對化纖行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