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纖維試點蒼南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溫州蒼南縣再生纖維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以宜山鎮、錢庫鎮為中心的再生纖維產業群。目前,全縣相關從業人員達20多萬,上下游再生纖維企業近4000家。據統計,去年全年實現布角料吞吐量300多萬噸,在全國占比達到80%以上。 4月22日,全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試點基地正式落戶浙江省溫州蒼南縣。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領域首家試點基地的確立,表明政策層面對蒼南縣再生纖維紡織業發展方向的肯定,對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的建立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4月22日,全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試點基地正式落戶浙江省溫州蒼南縣。 在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資源再生循環及利用,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800萬噸左右。目前,蒼南縣已形成以宜山鎮、錢庫鎮為中心的再生纖維產業群,全縣相關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上下游再生纖維企業近4000家。 此次成為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領域首家試點基地,表明政策層面對蒼南縣再生纖維紡織業發展方向的肯定,對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的建立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再生纖維產業鏈已成型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蒼南縣再生紡織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以再生纖維紡紗業、氣流紗精深加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目前,全縣相關從業人員達20多萬,各類機器近2萬臺,上下游再生纖維企業近4000家。據統計,去年紡織工業產值達180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24.46%;全年實現布角料吞吐量300多萬噸,在全國占比達到80%以上,已成為蒼南縣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其中,蒼南縣宜山鎮再生棉紗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并在近年來得以發展。在計劃經濟年代,當地的人們就挑著貨擔走街串巷收集各種碎布,加工成粗紗粗布以解決一些穿衣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鎮90%以上的農民大興紡織業,形成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家庭工業和聯產工業為支柱,以專業市場為依托,以購銷員為骨干的農村商品經濟新格局。 進入21世紀,隨著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再生棉紗紡織業已是當地不可忽視的行業之一:其產出量越來越大,已是紡織業重要的原料之一;其加工產業,已成為鄉鎮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從業者眾多,已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僅宜山鎮,以轉杯紡紗工藝加工再生棉紗的規模以上企業就有近40家,加上以家庭作坊加工的戶數,全鎮有85%以上的農戶、含外來農民工約6萬余人從事再生棉紗的生產及流通,年產約80萬噸紗線,產值30多億元。 相關調查顯示,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是蒼南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基地。再生棉紗包括棉型再生紗及化纖再生紗。棉型再生棉紗基本上是由棉針織服裝的布角料加工制成,化纖再生紗基本上是以滌綸服裝或制品的布角料加工而成,通過專業化的布角料經營、再生棉紗轉杯紡紗加工、紗線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為牛仔布、窗簾布、沙發布、手套和拖布提供了原料。 再生棉紗的加工生產幾乎全部采用轉杯紡紗,這主要是由于原料經過開松后,纖維長度縮短、強力下降,不適合環錠紡紗流程,而轉杯紡工序短、產量高,非常適合再生棉紗的生產。棉型再生紗用途中,1/3用于生產牛仔布,1/3用于生產窗簾和沙發面料,其余用于生產勞動手套和拖布?;w再生紗多用于生產裝飾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 在申報成為全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試點基地的過程中,蒼南縣制定了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規劃,結合蒼南縣現有的廢舊紡織品處理基礎條件和產業優勢,明確了蒼南縣建設試點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系統提出了試點基地發展目標和建設方案。 蒼南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黃錦耀表示,蒼南縣將以建設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試點基地為契機,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抓好再生纖維紡織業規范提升工作,重點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固定資產投資、農村生態建設三篇文章,具體要建設標準廠區、布角料市場、棉紗市場,做好農村環境整治,還原蒼南縣江南平原良好的生態環境。 循環利用資源兼顧環保 目前再生纖維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廢棄邊角料等加工制成的棉型纖維,另一類是利用回收廢舊聚酯瓶加工生產化學纖維。蒼南縣以再生棉紗為主。 相關調查顯示,在宜山鎮有1000多名購銷員長期奔波在內地的服裝企業以及印尼、泰國、越南、老撾等東盟國家的服裝服飾加工廠,以最快的速度把廢棄布角料源源不斷地返銷運送到蒼南縣的各個鄉鎮紡織企業和專業戶。我國約有幾千名購銷員長期集中收購布角料,以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的布角料為主。同時部分東南亞地區如印尼、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服裝企業90%的廢棄布角料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 廢棄邊角料全身都是寶,首次的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服裝的生產,二次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裝飾布或產業用品,就是生產中不能紡紗的纖維粉塵也是造紙業的好原料,可被造紙廠收購。 隨著全球人口劇增,世界各國都將控制耕地的利用,棉花、麻、養蠶的桑樹的種植都將受到限制,傳統棉紡織原料受到多重制約。在紡織原料資源短缺的同時,我國每年有3000萬噸以上紡織品廢棄并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曾多次提出,我國應該積極研究相關技術,將廢棄紡織品再生利用。 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國內再生棉紗使用的布角料等原料量共計能達到300萬噸左右。按50%的是棉型再生紗來估算,按每畝棉花產量200公斤計算,相當于約700余萬畝棉田的產量。再生紗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了有限的資源,又解決了布角料處理難題,為環境治理作出了貢獻。2011年,僅蒼南縣就實現布角料吞吐量300多萬噸。 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及紡織大國,實現“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無論對自身還是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按照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未來5年,我國將逐步建立健全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到2015年,全國纖維加工總量可望達到5150萬噸,其中15%左右為再生纖維。 擴大發展還需提升形象 據相關人士分析,目前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有待破解,例如:如何提高再生纖維的性能,如何從一件由多種原料織成的衣服中分離出不同的纖維等。除了技術攻關和產業扶持,如何讓普通消費者從內心接受“再生面料”、“再生服裝”這些“新生事物”,也是一道需要邁過的“坎”。 一家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再生棉紗生產實現了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但目前消費者對其認識還不夠。在國外,再生紡織品往往售價比普通紡織品高出10%~20%,而在國內卻難以擺脫低檔廉價的形象。“黑心棉”等事件還使許多人對再生紡織品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目前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是生產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碎布料,這些材料都是新的,與人們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裝、舊衣服不是一個概念。 業內專家認為,再生紗產業遭受偏見與歧視,既有消費者對其認識不足,觀念難以轉變等問題,也有行業能耗高、污染大等因素。據了解,由于投資小,進入門檻低,一些地方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無序發展的問題突出。有的小企業基本是家庭作坊,既沒有標準廠房也沒有倉庫,邊角料堆放混亂,生產中產生粉塵污染環境,還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另外,再生紗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沒有在業內具有知名度的企業和產品。據介紹,在宜山鎮,全鎮有85%以上的人口從事與再生棉紗有關的各道加工生產,但一直以來沒有出現大型龍頭企業。專家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當地土地資源制約,企業無法在本地延伸再生棉紗產業鏈,無法擴大再生產,成品紗只好賣到廣東等地的牛仔布織布廠家,企業做大做強難度很大。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再生紡織業這一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提高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環境制約具有積極意義。加快再生纖維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是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