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產業的堅守與耕耘
有人說,20世紀是硅的時代,21世紀是C的時代,C可以指碳,也可以指復合材料。由此可以看到,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作用無可估量。在我國碳纖維的研發大軍中,來自山東大學的朱波教授只是默默耕耘者中的一位,然而他自2000年起,已經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相關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863”課題2項;參與“863”、“973”、國際合作、重大軍工課題、國家發改委重大自主創新課題6項,國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主持完成河北省碳纖維產業化重大課題一項;主持完成山東省科技攻關課題、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基金課題3項;主持完成重大企業合作課題十余項。收獲頗豐的他現為山東省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山大魯發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山東省航空航天學會理事。 碳纖維行業在我國的發展究竟處于何種水平?行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如何推進國內碳纖維技術的自主化進程?前進道路的曲折之處又該有怎樣的轉身?在與本報記者的深入交流中,朱波教授總結多年實踐經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成果。 政策扶持與觀念轉變是行業前行的車輪 “國家的扶持對于這個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朱波在談話的開頭就強調了這一點。一個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興起,要依賴資金與政策支撐。更何況高性能碳纖維作為重要的軍用物資,近年來受到西方國家的軍事封鎖和禁運政策。而在我國的實際國情中,往往會出現國家重視、政策鼓勵,企業才敢用的現象。“企業的觀念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才會有所轉變。”朱波不無感慨地說。 他以自己多年向企業推廣碳纖維的經驗,談起了過往的艱難。“2000年前,我們做碳纖維研究受到很多人的質疑,而2000年之后,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讓很多企業開始嘗試著與我們合作,但是觀念要轉變,實在太難了。”他舉例說,一家企業想要和他合作進行一個項目的研發,可是僅僅出資3000元,還附帶了苛刻的要求。“他們開始不認可你,想讓他們多掏錢根本是不可能的。”朱波對此咬緊牙關,認定要做成這個項目。最后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做出了成績,對方企業才接受了碳纖維的產品。 為什么非要如此辛苦地進行碳纖維的推廣呢?朱波說,一個產業的發展就是如此,沒有人進行前期的嘗試,怎么能有大的進步呢?在朱波看來,碳纖維產業的巨大應用領域讓他著迷。在訪談中,他也始終對記者描繪著碳纖維的美好前景。“如果國家電網能應用碳纖維,按照一萬公里七百噸來計算的話,單單輸電導線這一塊,對于碳纖維的需求就非??捎^。” 據了解,作為重要的軍用物資,在發達國家,碳纖維已經大量應用于火箭、導彈發動機外殼、噴管,坦克、裝甲車零部件,穿甲彈彈托,火箭彈尾翼,車輛發動機耐熱零部件,型號武器的輕量化部分,衛星殼體等;在民用行業,國外的碳纖維也早就滲透到體育器材、娛樂休閑、旅游設施、汽車構件、建筑、冶金、新型材料等多個領域。反觀國內,在軍用領域,國內的高性能戰斗機上也已經大量使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但是民用領域的開拓卻遲遲沒有廣泛的進展。“都盯著一個釣魚桿,那能有多大的市場?企業得轉變觀念,才能使碳纖維復合材料表現出替代性來。” 實踐摸索與團隊建設是技術進步的推力
問及國內碳纖維產業目前發展的障礙時,朱波說,首先是國內市場沒有意識到碳纖維的替代性,推廣有難度;另一個因素是技術制約成為行業做大的瓶頸。 對于碳纖維,國人眼界的不開放與國外實行的高端技術封鎖成為兩道高墻,其最明顯的反作用就在阻礙國內相關技術的推進上。國家科研資金畢竟有限,廣闊市場才是行業長久生存的土壤。“技術研發需要資金支持,而我們團隊的研發成果卻難找到敢應用的企業。”朱波說,“而且行業的進步,是在實踐摸索中進行的。”國內缺乏應用戰場讓他熱切期盼著相關行業中能夠出現“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朱波介紹說,目前他所在的研發中心,研發與市場掛鉤。市場化的運作已經相對成熟。一個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團隊能為企業解決應用上的難題。“只要應用我們的技術,我們就管到底。”他的言語是要給那些報有懷疑態度的企業解除后顧之憂。有了專業穩定的團隊對于應用企業來說,“售后服務”也就有了保障。而且在與合作單位合作時朱波的團隊會為企業培訓人才。授人以魚時授人以漁。 然而這樣一個專業的團隊組建著實不易。2000年,國家逐漸重視碳纖維產業的發展,政策導向才逐漸明朗。2010年,山東省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才建立起來。目前團隊中有7個在職老師,8個外聘員工,還有一些其他研究人員和在校的研究生。“這個團隊需要各個學科的人。高分子、碳纖維、計算機、機械工程等等專業知識的融合才能有集成化的思想,這對于相關工程的建設非常重要。”朱波坦言這樣的復合人才還是太少,建設團隊對于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幾年,國內碳纖維技術的進步顯而易見。朱波曾先后到日本、中國臺灣等企業考察。他認為國內碳纖維技術與他考察企業的技術相比,是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的。“國內企業總是認為國外的才是先進的,盲目崇外,對自身的不自信反倒阻礙了自身發展。” 碳纖維的研發找不到買家成了行業發展的難題,而有的企業卻反映找不到合適的研發者。針對這個矛盾,朱波認為,解決碳纖維的應用問題需要多個學科知識的交融,而目前院校專業化強,技術之間容易出現脫節,企業不可能到各個院校的各個專業口去請專家,國家應承擔起這方面的重任,出資建立技術推廣中心,企業如果有需求可以到此咨詢。朱波表示,國家在這方面的統籌規劃也是一種政策扶持。 興趣所在與敢于擔當是刻苦鉆研的動力 一個產業的起步與成長,有著眾多智慧的貢獻,有著大量體力的支出,有著無數難題的攻克。當然,伴隨著的還有不被理解、冷嘲熱諷、甚至是排擠與責難。碳纖維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在沒有被社會、被市場接受的前提下,如何堅守住這塊田地考驗著一個人的韌性與執著,更是對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科學理想提出了挑戰。 從1992年2000年,短短8年的時間內,原先的碳纖維研究小組換了三撥人。“2000年,我當時是在岳父的期盼中從日本回來的。”朱波說。“當時對于碳纖維就想著嘗試一下。”然而對于碳纖維的這一投身嘗試,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一領域。 對于當下浮躁的研發環境,能沉下心來僅僅依靠興趣嗎?他說,最重要的是興趣,同時必須有一個支持的團隊,還有家庭的理解。作為老師、研究工作者、共產黨員都給他一種為國家作貢獻的責任。投身碳纖維產業的12年正是他勇于擔當的真實寫照。 碳纖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復合型人才。朱波在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期間學習了金屬材料、化工材料等知識,并積極到一線實習。他的經歷中透露出行業人才的培養路徑,然而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扎根工藝一線。“我非常感謝我的研究生導師,他讓我做了很多應用課題。”朱波覺得碳纖維的研發離不開動手實踐。 對于行業發展,朱波有自己的愿望。他希望在未來幾年時間內,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建立碳纖維復合材料超市,做出多種多樣的產品讓企業來挑。“這也需要在經費許可與市場認可的前提下。”朱波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