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棉紗:“魚”和“熊掌”兼得
江蘇南通雙弘紡織有限公司與科研單位開展課題研究攻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與新纖維研制生產單位結成產業升級戰略聯盟;與專業機構加強協作,主持制定了1項產品國家標準和2項行業標準,形成新產品、新市場、新活力、新效益的良性互動。近年來,公司開發生產產品50個系列254個品種。圖為南通雙弘公司董事長楊廣澤(右)在車間了解產品質量情況。 安徽華茂集團每年通過舉辦運轉操作賽,為員工提供學習技術、爭當能手的平臺。通過競賽,形成了分廠與分廠之間、工種與工種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全面提升操作技能的良好氛圍。一些分廠積極組織員工向操作技術好、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能手學習。圖為華泰公司員工利用休假時間到織一工場前織整經工序學習觀摩擋車工全套操作演練。 編者按:由于資源緊缺,傳統棉紡織原料在成本攀升的同時受到多重制約。如何優化利用好現有資源,挖掘新的資源品種,成為影響棉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專家指出,棉紡織企業應轉變思維模式、擺脫傳統“純紡”優越感概念。各種天然纖維、超仿棉纖維、差別化纖維、新功能纖維、高性能纖維,包括蠶絲、各種化纖長絲等各種紡織原料未來都將進入棉紡織系統。 再生棉紗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保護了環境,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其發展仍存在問題和瓶頸,本期我們將重點關注再生棉紗。 近一時期,棉花價格的大漲大落給很多棉紡織企業帶來了困擾,而位于湖北石首市的金利豐紡織制衣有限公司卻沒有受到棉價波動的影響。該企業主要生產牛仔用氣流紡紗,原料為再生棉,是將回收的牛仔布下腳料進行漂白、開松處理后獲得的紡紗原料。利用再生棉有效提高了資源循環再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紡織原料資源短缺的同時,我國每年有3000萬噸以上紡織品廢棄并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多次提出,我國應該積極研究相關技術,將廢棄紡織品再生利用。發展再生紗成為既解決資源短缺難題又保護環境,“魚”和“熊掌”可兼得的應對方法。 循環利用資源兼顧環保 再生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廢棄邊角料等加工制成的棉型纖維紗線,另一類是瓶片熔融抽絲加工成的滌綸短纖紗線。再生棉紗是指利用某些在紡紗、織布、服裝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或廢絲為原料,經再加工所制得的纖維材料,以此生產出的紗線。該纖維的性質或結構與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相同。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約有幾千名購銷員長期集中收購邊角料,以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的邊角料為主。同時部分東南亞地區如印尼、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服裝企業90%的廢棄邊角料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 廢棄邊角料全身都是寶,首次的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服裝的生產,二次下腳料紡出的紗可用于裝飾布或產業用品,就是生產中不能紡紗的纖維粉塵也是造紙業的好原料,可被造紙廠收購。 隨著全球人口劇增,世界各國都將控制耕地的利用,棉花、麻、養蠶的桑樹的種植都將受到限制,傳統棉紡織原料受到多重制約。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國內再生棉紗使用的邊角料等原料量共計能達到300萬噸左右。按50%的是棉型再生紗來估算,按每畝棉花產量200公斤計算,相當于約700余萬畝棉田的產量。再生紗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了有限的資源,又解決了邊角料處理難題,為環境治理作出了貢獻。 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實施兩年有余,在多個行業都出現了可示范的循環經濟案例。在紡織領域,再生棉紗就是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項活動,既實現了纖維資源的再利用,同時也賦予了紡織廢料的資源化內涵。 產業鏈已經成型 據了解,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是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基地,再生棉紗基本上是由棉針織服裝的邊角料加工制成,化纖再生紗基本上是以滌綸服裝或制品的邊角料加工而成。再生棉紗的加工生產幾乎全部采用轉杯紡紗,這主要是由于原料經過開松后,纖維長度縮短、強力下降,不適合環錠紡紗流程,而轉杯紡工序短、產量高,非常適合再生棉紗的生產。 目前再生棉紗的生產、銷售及使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小型產業鏈。棉型再生紗用途中,1/3用于生產牛仔布,1/3用于生產窗簾和沙發面料,其余用于生產勞動手套和拖布?;w再生紗多用于生產裝飾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 近年來,再生棉紗紡織業快速發展,在浙江省溫州等地已形成相關的再生棉紗生產集聚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有關調查顯示,在溫州蒼南縣宜山鎮,以轉杯紡紗工藝加工再生棉紗的規模以上企業約40家,全鎮有6萬余人從事再生棉紗的生產及流通,年產約80萬噸紗線。再生棉紗紡織業已是當地不可忽視的行業之一。 擴大發展還需提升形象 一家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再生棉紗生產實現了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但目前消費者對其認識還不夠。在國外,再生紡織品往往售價比普通紡織品高出10%~20%,而在國內卻難以擺脫低檔廉價的形象。“黑心棉”等事件還使許多人對再生紡織品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是生產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碎布料,這些材料都是新的,與人們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裝、舊衣服不是一個概念。 業內專家認為,再生紗產業受到社會和政府的偏見與歧視,既有消費者對其認識不足,觀念難以轉變等問題,也有行業能耗高、污染大等因素。 據了解,由于投資小,進入門檻低,一些地方再生棉紗生產企業無序發展的問題突出。有的小企業基本是家庭作坊,既沒有標準廠房也沒有倉庫,邊角料堆放混亂,生產中產生粉塵污染環境,還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另外,再生棉紗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沒有在業內具有知名度的企業和產品。據介紹,在宜山鎮,全鎮有85%以上的人口從事與再生棉紗有關的各道加工生產,但一直以來沒有出現大型龍頭企業。專家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當地土地資源制約,企業無法在本地延伸再生棉紗產業鏈,無法擴大再生產,成品紗只好賣到廣東等地的牛仔布織布廠家,企業做大做強難度很大。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再生紡織業這一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提高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環境制約具有積極意義。加快再生棉紡織業轉型升級,關鍵是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