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紡織原料利用率關鍵在設備
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市場的焦點話題幾乎都集中在棉花上,棉花價格的劇烈波動牽動著所有紡紗、織造以及紡機企業的神經。那么,棉花問題與紡機企業又有哪些直接的關系?在棉花資源緊缺、價格上漲的今天,紡機企業又能有哪些作為?日前,記者采訪了全球紡紗領域著名的設備制造商––立達中國區總裁風思祺。 風思祺:原料成本在整個紗線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在棉花價格如此高昂的今天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在選擇設備時已經把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原料利用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可否認,有很多設備制造企業目前仍更多地關注于如何提高設備的產能,一味追求提高生產速度,卻忽視了如何高效地使用原料。我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引起設備制造商的高度重視。在這方面,立達公司可以說走在了前面。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努力尋求如何在高速的前提下更高效地使用原料。比如立達E66精梳機,在確保優良成紗質量的前提下,生產速度最高可達500鉗次/分,最高產量可達72公斤/小時,而落棉率則降低1%~2%。因此客戶從這臺設備中受益的不僅是高效、高產和高品質的紗線,同時還有對原棉利用率的最大化。 記者: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再次呈現出令人震驚的高速發展的態勢,與此同時也有效地拉動了紡機設備的需求,不僅全紡機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創歷史新高,而且,僅前三季度我國紡機進口就達到30.74億美元。您認為這一趨勢還能延續多長時間? 風思祺:我認為今年紡機行業的繁榮更多的是一種恢復性增長,具有周期波動的特點。但總體來說,中國的整體經濟依然處于擴張期,內需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長期來看,中國紡機行業仍會保持積極增長的態勢,但明年可能會有一個速度放緩的階段。從今年的市場銷售情況來看,以棉紡行業為例,新增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成套設備。我相信,今后一段時間,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企業對全流程的更加關注,棉紡成套設備的銷售將會持續增長。而全流程與立達公司一直秉承的“紡織系統供應商”理念非常契合,這也使得我們對中國市場更加充滿了信心。 記者:在原料價格、能源價格、勞動力價格日漸上漲,人民幣匯率存在升值預期的前提下,國內紡機市場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紡織企業對高檔設備的采購量大大增加,高效、節能、用工少的產品將是未來市場需求的主流,這無疑給立達這樣的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那么,立達公司在產品開發上是如何適應這一市場需求的? 風思祺:最近幾年我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中國企業對高檔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針對這些客戶開發的G35和K45紡紗機,擁有最長的車身、最高的速度、最先進可靠的自動落紗系統,這使得我們的客戶在技術上再一次站在了環錠紡和緊密紡潮流的前沿。同時,立達公司開發的R40全自動轉杯紡紗機也非常適應這些企業的需求。該機長度可達500錠,轉杯速度最高可達16萬轉/分,擁有便捷的工藝設定、人性化操作模式、數據龐大的專家系統,可有效降低客戶對熟練工人的依賴。另外,中國紡織企業近年來也逐漸開始關注信息化工廠管理系統,立達公司適時推出了蛛網系統SPIDERweb。這一系統可在線收集并監測工廠里所有立達設備的生產和質量數據,并以圖表形式顯示工藝流程的信息,有效提高客戶的管理效率。 記者:1998年,立達公司在常州建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紡機制造工廠,時隔12年后的今天,立達公司將在常州再建一個新工廠。此舉是否意味著立達公司今后的戰略發展將更加倚重于中國市場? 風思祺:伴隨中國紡織行業的迅猛發展,立達在中國前行的步伐也從未放緩。立達(常州)公司在1998年落戶常州以后,于2006年進行了一次廠房擴建,而僅僅過了4年,目前的生產規模已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其實,早在2008年,我們已經完成了新工廠的規劃,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計劃推遲到今年才開始實施。在未來的新工廠里,我們不僅要帶來更多源自歐洲的紡機產品,而且還將增加培訓中心、紡紗中心以及備件倉庫,以便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立達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中,中國確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不僅僅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紡基地,同時,我們還要把常州工廠作為立達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它除了為中國客戶提供最新技術外,同時也肩負著為海外市場提供零部件、備件甚至整機的使命。 記者:近年來,中國紡織機械制造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特別是棉紡設備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對于立達來說,在與本土企業的競爭中如何才能獲勝? 風思祺:是的,最近幾年來中國紡織機械制造業發展非常迅速,在很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立達始終堅持以最好的設備、最先進的技術征服中國企業。不可否認的是,價格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喜愛立達設備的紡織企業望而卻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隨著并條機、精梳機等設備先后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立達設備的價格已經有所下降。常州新工廠建成后,我們將陸續實現從開清到梳棉、并條、精梳和環錠紡紗及轉杯紡紗等一系列的核心技術與設備在中國的本土生產,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讓中國紡織企業以更優惠的價格享受到具有瑞士品質的“中國制造”的紡機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