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專利申請狀況,可以側面反映一個國家或者行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高低。
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等背景下,國內縫制機械類專利申請數量依舊大幅增長,成為中國縫機業調整期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和銷售國,目前我國共有各類縫機生產企業近2000家。此外,日本重機、兄弟,韓國日星等世界知名的縫制機械制造企業均在中國內地設立主要生產基地。目前,國內縫制機械總產量已占世界縫制機械總產量的80%以上。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內縫機業遭受了嚴重的影響,無論是三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其生產和銷售同比都出現了大幅下滑,企業利潤也明顯下降。然而,即使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國內縫制機械類專利申請數量依舊大幅增長,成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調整期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國內縫機領域專利技術現狀
我國的專利申請制度成形于20世紀80年代初,特別是2000年以前,我國縫機業申報專利數量較為有限。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縫機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逐步增強,以及大量日本縫機企業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專利申請,因此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幾年,行業專利數量更是呈現了“井噴式”增長。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檢索數據顯示,2000年—2008年,我國縫機業共申請各類專利6802件,僅2008年我國縫機業共申報各類專利1238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288項,實用新型專利495項,外觀設計專利445項,與2000年358項的專利總量(其中,發明專利174項,實用新型專利135項,外觀設計專利49項)相比,行業專利申報無論是申報總量還是在各個單項上都已有數倍乃至10倍的增長。
從圖1可以看出,有關縫制機械領域的專利申請從2000年開始已具備一定規模,其中技術創新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年申請量均已超過了100件。這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資、臺資企業逐步在內地登陸有關,這一點從當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達到116件可以得到佐證。
據國家專利數據庫資料顯示,2000年公告和授權的縫制機械類發明專利幾乎全為外資企業申請,而這其中又以重機、兄弟、東海等日本企業居多。之后,國內縫制機械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一路走高,在2005年達到頂峰,主要原因還是日本等外資企業針對專利的地域特性,將大量其原有產品及技術在中國境內進行申報的結果,這從2004年發明授權專利出現大幅縮減可看出端倪。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也是國際知名縫機企業生產由高速縫紉機向機電一體化機型產品升級的過程,縫機業迎來了發展史上技術的大變革,因此在所申報的專利里面,也的確存在許多新發明和新技術。
從2006年起,我國縫機業專利數量出現“井噴”,這主要歸功于國內縫機企業在經歷了10多年量的高速擴展后,工作重心開始向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方面轉移,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增強,自主創新效果開始顯現,同時也得益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的快速更新。
中日縫機企業專利技術狀況比較
目前在代表行業專利技術最高水準的發明專利領域,日本縫企無論是在申請數量還是授權數量方面都獨占鰲頭。據已有資料初步估算,目前日企在這兩個專利領域的占有率約為80%-90%,其中,重機公司約占40%,兄弟公司約占30%,緊隨其是大和、飛馬等公司,而在2005年前,東海公司及愛信慧國、森本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也相對較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全球縫制機械行業產品技術現狀。
在多功能家用機、刺繡、平、包、繃等常規工業機種方面,日本企業已成為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排頭兵,而在鎖、釘、套等特種及特殊功能縫紉機方面,日本企業已全面突破歐美企業技術藩籬,自成體系。反觀作為縫制機械“開山鼻祖”的歐美企業,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后,由于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幻,已逐漸邊緣化。雖然其在無油潤滑、低噪聲、針桿行程可調等方面的專利技術依然屬于世界領先,但在近幾年的專利申報企業里,除了被上工并購的杜克普公司偶有作為,其他企業已難覓蹤影。
我國縫機企業的專利則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其中,在實用新型專利領域,國內企業占有率超過了90%,外觀設計專利國內企業占有率為80%左右。從近幾年專利申報狀況來看,這兩個比例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2008年行業申報的495項實用新型專利已全為國內企業,445項外觀設計專利中屬國內企業申報的為420項,占有率為94.4%。
在發明專利方面,國內企業與日本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在2000年—2008年所有授權的發明專利中,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