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紡織工業的發展更多依賴于新型纖維的研發與創新,特別是當天然纖維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化纖產品毅然擔當了開拓紡織原料空間的重要使命。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植藝告訴記者,通過產學研聯合,一批由政府推動和支持的國債化纖技改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已取得重大成果。通過實施超高強高模聚乙烯、耐高溫芳綸1313、芳砜綸、碳纖維、熔融紡氨綸、各類海島超細復合纖維、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等各類高性能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化纖生產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提高了化纖產品差別化率,使紡織化纖面料的檔次和水平有了較大改善。
近年來,我國化纖工業經歷了高速發展時期,但主要是以常規纖維生產能力的擴張為主,常規化、同質化產品過度發展問題突出,在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上存在嚴重不足。
據鄭植藝介紹說,一是軍民兩用的各類高技術纖維和生物質工程技術、產業化研發滯后,化纖行業技術結構不合理,二是差別化纖維創新不足,化纖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但由于紡織產品開發對各類纖維品種的需求,也成為最大的化纖進口國。我國大多數化纖企業以常規品種為主,滌綸、腈綸、錦綸、粘膠等各類優質、高性能差別化纖維依賴進口。發達國家的化纖企業注重化纖產品的開發,每年生產品種可達100種以上,且每個品種的生產都不超過總產量的5%。像日本、韓國、我國臺灣這些國家和地區所研發的高性能差別化纖維,已達到超仿真化纖第四代水平,而我國大部分差別化纖維仍停留在第二代水平上,在差別化纖維的內涵上也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今后兩三年內,國內化纖行業要建成4~5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中心,打造10個化纖業界知名品牌;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0%以上;高性能面料及制品用纖維自給率達到70%以上;產業用紡織品中化纖比率達90%以上,家用紡織品化纖比率達65%以上;化纖產品科技新產品貢獻率要提高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