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一組數字或許能夠顯示我國苧麻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從2006年至今的10年間,我國苧麻原料種植面積呈急劇下降態勢,從2006年的199萬畝急劇降至2015年的6萬畝;2011年,我國出口苧麻紗線4353噸,2015年出口1982噸,下降幅度達54%;“十二五”期間,我國苧麻紡織工業規模出現大幅下降,長麻紡錠從2011年的21.5萬錠下降到2015年的15.8萬錠,下降幅度達33%;短紡錠從2011年的31萬錠下降到2015年的17.4萬錠,下降幅度達44%;氣流紡2.7萬頭,基本持平,苧麻織機4500臺,下降8%。
近日,在江西新余召開的苧麻行業發展研討會上,當這組數字呈現在與會人員面前時,大家都一致認為,苧麻行業到了十分嚴峻的時刻。機械化程度不高、創新力不足、內需市場有待深度挖掘成為考驗我國苧麻行業發展的三道難題。
機械化“短板”該如何撬動?
目前我國苧麻行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基本以小型剝麻器或剝麻機獲取纖維,嚴重制約行業發展。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苧麻專業委員會主任成雄偉提出,未來苧麻生產工藝技術創新要體現在三方面,即收割要機械化、脫膠要自動連續化、紡紗要創新化。
“我國麻類作物生產機械化主要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麻類收獲剝制機械技術有待實現突破,二是麻類收獲機械自動化程度低,三是麻類作物種植方式有待轉變。這是由于麻類作物地位不高,所獲得的國家投入少,研究力量薄弱;麻類纖維物料的特殊性;麻類收獲、加工機械的技術性能有待提高;種植與產業規模不大;麻類綜合利用技術落后;產業鏈不完善;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等多種因素所致。”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崔國賢提出:“我國苧麻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在于高效苧麻剝麻機的突破和應用。”
與會者認為,麻類生產機械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生產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麻類生產機械的步伐,以利于麻類生產高效發展。目前應從品種篩選、種植技術、機械裝備技術多方面進行一體化研究,使農藝、品種與農機相互適應,全面協調解決麻類機械化生產問題,因此應對麻類生產機械化技術相適應的品種培育接栽培技術進行研究,使農藝與農機緊密結合,提高麻類生產機械的適應性。
談及今后我國麻類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發展,與會人員表示,應重點研究麻類作物不同種植模式的機械化收獲技術、適合機械化收獲的栽培技術,實現農機與農藝密切融合。要進行非耕地利用的輕簡化收獲機械研制,實現勞動力的全面解放,提高生產效率。重點在麻類作物生產機械聯合作業化、麻類生產輕簡機械的研制、麻類生產機械多用途和高效率化、麻類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與集成等幾方面下功夫。
對于我國麻類作物機械化生產發展,與會代表建議:國家應當對麻類收獲機械研究給予保護和扶持;應加強自主技術創新,開發麻類收獲機械;改進和完善現有適用麻類機械,提高其使用可靠性;加快麻類機械行業或國家標準的制定,逐步建立起我國麻類收剝加工機械的標準化體系;建立和完善麻類機械社會服務體系。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研究員呂江南在談到苧麻收獲剝制機械發展趨勢時表示,要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打破制約產業瓶頸;因地制宜開展不同類型麻類機械研究;開展智能控制麻類收割與剝制機械研究。
“苧麻行業目前存在農民種麻難、脫膠生產成本高、脫膠廢水難處理制約苧麻生產發展的三大問題。”武漢同智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朝康說。針對于此,武漢同智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過10多年的研究,研發出鮮殼麻微生物機械脫膠技術,實現苧麻刮制機械化生產,使苧麻種植成本下降50%。采用鮮殼麻微生物機械脫膠,不使用任何化工原料和高溫高壓煮練就可生產出本色精干麻,使膠的生產成本下降70%。該技術每生產1噸本色精干麻可為農民增收1.2萬元,使每噸精干麻的生產成本由目前的2.1萬元下降到1.4萬元,低于棉和化纖的生產成本。
品種創新的力道應往哪兒使?
成雄偉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苧麻紗線出口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市場因素導致紗線出口數量逐年減少,苧麻紡織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高達90%,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使苧麻紗線出口量大幅下降;二是隨著苧麻紡織工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原來以紗線出口為主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轉化為以苧麻織物形式或服裝出口,提高了產品出口檔次。
“十二五”期間,苧麻織物出口量穩定增長。2011年我國苧麻織物出口10867萬米,2015年苧麻織物的出口達14274萬米,是20年來的出口最高水平。這與近些年苧麻企業不斷創新品種、研發新品密不可分。
“創新苧麻產品,應賦予其符合時代發展節拍與需求的文化內涵。”成雄偉認為,時代是發展進步的,苧麻的悠久歷史值得發展與繼承,但要賦予時代發展的內涵,因此要不斷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步伐。苧麻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和自主技術,國際上沒有先進成熟的技術與設備可借鑒。苧麻行業技術發展與進步速度緩慢,導致生產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產品質量受到影響。近年來行業在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同時也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關注與重視。
下一步,苧麻纖維需要在家紡、產業用、醫衛抗菌材料等領域不斷創新。
與會者一致認為,下一步苧麻纖維需要在夏布、服裝等傳統應用領域,床品、裝飾等家紡應用領域,汽車內飾等產業用應用領域,高性能復合材料,醫衛抗菌材料領域不斷創新。
內銷市場活力是否還有的挖?
“產品市場開發,內銷市場是重點。”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許吉祥說,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苧麻紡織產品一直是依托國際市場的需求在進行規模發展。30年來,綜觀我國苧麻紡織工業發展的起伏曲折,都是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說明行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太高,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依存度是30%,而苧麻紡織的國際市場依存度高達90%。對國內市場的忽略,是苧麻紡織工業發展不平穩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產業如果沒有穩健的市場和消費需求,這個產業是不可能可持續發展的。因此加快苧麻紡織產品內銷市場的開發是今后行業發展重點。
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董春興說:“我國麻紡織產品的內銷市場日益擴大,2015年出口比重已降到74%,內銷比重上升到26%,比2014年提高6%左右。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點燃了麻紡織企業開發終端產品、擴大內需市場的激情,許多專賣店、工廠店和網絡店都新上了許多款式新穎、設計潮流的含麻終端產品。但國內市場空間尚未得到有力、系統的開發,國內麻紡織消費品市場仍需要挖掘。下一步應積極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加大宣傳力度,推崇綠色、環保、健康的消費理念,讓國內消費者認識苧麻、了解苧麻、喜愛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