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目前,我省紡織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今年1至2月份,僅紡織服裝產業利潤增長已達7.77%,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仍高于產業規模的增長。近日,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告訴記者,眼下越來越多的江蘇紡織企業都已將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產業結構已從增量擴張轉向“高輕優強綠”,而發展方式也從關注規模速度轉向注重質量效率、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老企業”調結構提高供給水平
變化,總是來得悄無聲息。常州的一家傳統紡機企業同和紡機,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一躍成為了行業內的三個“世界第一”,并在競爭激烈的紡機行業占據了制高點。
記者了解到,同和紡機成立于1999年,作為傳統的紡機企業,2011年他們更改主攻方向,通過技術創業,進軍主機市場,成為新型現代化高科技企業,除了讓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解放了勞動力,實現無人車間的夢想外,其生產的羅拉、搖架、集聚紡裝置這三種產品,不論在技術含量、市場占有率上都是“世界冠軍”。
“企業獲得如此殊榮,得益于我們調整結構,提高供給水平。”同和紡機董事長崔桂生告訴記者,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內不少棉紡紗線紛紛出口國外,然而,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機械波,導致紗線產品出口受阻,甚至遭到索賠。不少企業不得不放棄國產零件,以每節300元左右的高價從國外購買進口專件產品。為減輕紡織企業成本,他們立即破解機械波難題,還創新技術,生產設計出滿足棉紡企業紡出不同品種的需求,一面世,就受到紡織企業的追捧。即使報出比同行高出20%的價格,也能源源不斷地接到訂單。
據了解,為制造出有“新點、亮點、特點、賣點”的產品,擴大市場范圍,去年,同和紡機拿出銷售總額的5%作為新產品研發經費,自主研發了新型集聚紡自動落紗細紗機和外置式自動落紗精紗機,并實現粗細聯,成為國內生產粗細聯成套設備的唯一廠家。
“新企業”主突圍創新管理模式
在很多人眼里,隨著原材料與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紡織服裝毫無疑問是一個惡性競爭的“紅海”市場,但是阿仕頓男裝硬是在這個市場中走出來,成為服裝行業近幾年涌現的一匹“黑馬”,短短幾年的發展,已在全國擁有400多家門店,且還將繼續擴張。
放眼整個服裝行業,類似的快時尚品牌已多如牛毛。既有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也有剛出茅廬的小企業。對于如何走出一片藍海,阿仕頓總經理助理褚娟文告訴記者,他們近期針對“供給側”改革,提出“進化共生因你而變”的理念進行嘗試。
當然,企業要突圍,僅靠一句口號是行不通的。服裝的價格、品質、款式才是關鍵。在門店記者隨意翻看了幾件衣服的標價:一條柔暖的休閑褲,定價僅為99元;一件時尚的夾克外套僅售429元。這樣低位的價格,企業如何盈利?“我們通過對所有門店進行垂直化管理,保證了盈利空間。”褚娟文回答道,阿仕頓注重管理、營銷及在全方位創新,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的自有品牌服飾專業零售模式—SPA模式,并結合本土特色,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通過全托管直營加盟方式,整合管理產業上下游,使每一家加盟店都能實現標準化復制,總部進行全程統一管理和高效執行,減少中間環節,保障產品價格更加親民。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為迎合消費者需求,企業總部研發了一套實時監測系統,每小時更新一次,不僅可以實時了解每個門面、每款衣服的銷售情況,避免庫存積壓,同時還能根據各地客戶需求喜好,設計更適合當地的服裝,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
“領頭羊”快轉型科技打造行業
“雖然今年經濟環境下滑,但我們的訂單不但沒降,反而被日本客戶不斷追加訂單、翻單。僅靠墊一個系列的款式訂單就能做到120萬個。”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笑言,企業取得這樣的成績都得益于企業科技的領先。
記者了解到,夢蘭作為省內家紡行業首個馳名商標品牌企業,已不再是傳統技術含量低、創新空間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實現技術創新,夢蘭通過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從國外引進關鍵設備,自主研發全自動被服絎縫生產流水線,通過“機器換人”,生產效率提高了5倍,一床被子45秒可以縫制好。
“目前,夢蘭研發投入強度已達到了3%。”錢月寶透露,而為了滿足不同地區市場的需求特點,給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設計方案,夢蘭家紡加大新品研發和品種開發,讓采購商有充分的挑選空間,并圍繞目標市場的文化和消費需求特點進行產品設計。
同時,在生產制造上,他們也不再擴大自有生產規模,而是由20多家協作配套工廠生產,努力向品牌運營商轉型。并利用互聯網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私人訂制業務,以全球視野整合全球資源,與著名跨國公司開展深度合作,真正實現從供給側一方的積極主動調整,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