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自2013年上海曝出“毒校服”事件,學生校服的安全問題一直成為“眾矢之的”。盡管關注度高,近年來各地的校服質量依然問題頻出:
2015年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其第三季度校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28家受檢單位的135批次產品,一批次檢出致癌物質芳香胺染料;
2015年10月,武漢市質監局校服專項檢查共抽到26個校服樣品,合格率只有77%,出現褲后襠接縫強力、紕裂及纖維成分含量不合格等各種問題;
今年1月,廣東省質監局公布廣東省中小學生校服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結果,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19%,其中一品牌校服檢出致癌染料。
處于“風口浪尖”上的學生服,其“質量的小船”如何才能行穩致遠?
1、毒校服“毒”在哪兒?
根據2015年西安市中小學校服質量監管情況通報,去年西安市送檢學生服樣品檢驗合格率為94.37%。盡管合格率較高,但監管中依然發現一些問題。
通報中指出,問題表現在送檢批次不全、檢驗項目不全、標識內容不規范及合同備案不積極。從抽查情況看,有學校沒有做到逐批送檢,還存在檢測漏洞。還有的企業一份檢驗報告涵蓋多所學校。同時,去年送檢864批次,檢驗項目同時包含甲醛含量和pH值的僅有359批,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回避了一些安全性指標的檢測。個別企業使用已作廢的標識內容,纖維含量沒有標注、服裝號型標注不規范等。
實際上,以上通報中提到的涉及對學生們影響最大的,是安全性指標的檢測。相對于耐摩擦級別、縮水率等物理方面的質量問題,衣服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異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理化檢驗指標更為重要。在各地曝出的校服安全質量問題中,出現較多的就有其中一項——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陜西省纖維檢驗局紡織品毛絨監督檢驗科副科長周瑩介紹說,國家標準中明令禁止使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其毒性和致癌性遠強于甲醛。該染料制成衣服后,不溶于水,無色無味,從紡織品外觀上無法分辨,只有通過專業檢測才能發現,且不易消除。這種染料在與人體長期接觸過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膚吸收,會引發各種惡性疾病。
陜西省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校服被查出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根據近年對學生服抽檢掌握的情況,陜西省校服在纖維成分含量、pH值和色牢度等方面的質量問題較為突出。“纖維成分含量的問題主要是標識與實際不符,pH值是衣服的酸堿度超標,以及耐皂洗、耐摩擦等色牢度不達標等。”周瑩說。盡管這些項目沒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影響大,但廣大中小學生基本上天天穿校服,這些指標不合格,也會對其身體健康和外觀穿著有影響。
2、毒校服從哪兒來?
一件校服所經歷的基本環節是面料采購進廠、生產加工、成品出廠進校,涉及生產企業、學校、監管部門三方。
作為生產企業一方,需要進行面料采購把關、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產品自檢和送檢等等環節。一旦企業在此過程中出現忽視、忽略甚至故意的行為,校服質量就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問題。周瑩介紹,以往抽查中發現,有個別企業采購把關不嚴,沒有索要面料生產廠家的檢測報告,企業的檢測設備也不完備,為了節約成本,也不想花費檢測費用進行質檢,這些都會對校服質量產生重大影響。
在學校一方,校服甚少出現公開采購等行為,直接是由學校委托服裝廠加工制作,不經過市場流通。這種生產廠家和學校之間的“直接交易”,很多時候都是校長一句話或是校領導班子成員點個頭,即可確定校服購買廠家以及校服的價格,隨意性很大。且大多數學校對校服的質量標準、安全性等了解不多,問題校服就這樣在服裝廠和學校之間的“暗箱操作”下,在監管部門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悄悄”進了校門。
在前幾年的實際調查中,一件校服從面料進廠到生產加工、直至最后穿在學生身上等一系列環節中都處于質量監管的空白狀態。省纖檢局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科樊曉輝表示,校服直接從廠家到學校,質量要求由加工合同約定,因此,質監部門難以實施有效監管。
此外,在2009年,國家出臺了針織學生服和機織學生服的相關標準,“但這兩個標準與普通服裝技術標準差別不大。”周瑩告訴記者,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后,各地紛紛出臺地方標準,但在指標要求上不一致。直到2015年6月30日,在整合各地及以往標準的基礎上,國家標準GB/T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出臺,同月,國家教育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和標準委等四部委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至此,校服質量安全和監管體系的建立有了制度和技術的支撐。
3、雙管齊下能否治住“頑疾”?
今年3月31日,新《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實施,其中將學生服作為單獨一類進行重點監管,并特別強調要求學生服必須“雙送檢”,檢驗合格后才能使用。
新的標準和新的辦法,“雙管齊下”能否治住校服質量的“頑疾”?
“新的標準,取消了以往合格品、一等品和優等品的等級劃定,個別技術指標要求比之前的一等品要高。新的辦法,則讓纖維制品相關各方有了具體可以參照執行的標準和依據。”陜西省纖維檢驗局局長胡省認為,對家長和學生而言,嚴格的標準和辦法的實施,使校服的使用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更為重要的是,使專業纖檢機構開展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紡織面料質量監管工作‘有法可依’,監管的空白和乏力將得到極大地解決。”胡省表示,對于生產企業一方,通過引導生產者改善生產條件、建立原輔材料進貨驗收記錄等,推動企業落實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對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紡織面料的標識內容提出具體要求,規定了法律責任。還通過建立原料把關、集團購買質量監控、監督檢查、重點區域產品質量提升、質量誠信等多項制度,加大生產過程的監管力度。
全過程、雙送檢、質量監控……毋庸置疑,這些做法將對學生服質量安全保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體實施中,其方式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首先是監管力量的薄弱如何克服。以西安市為例,根據西安市教育局網站公布的數據,包括完全中學、一貫制中學和職業高中在內,共有3318所中小學。如此眾多的學校,一一落實“雙送檢”,監管力量如何跟上?放之全省,尤其偏遠縣鄉,更為艱難。其次,貧困地區檢測能力無法保障。據了解,學生服質量檢測一般需要檢測20多個項目,在貧困縣、鄉村等地,檢測技術較落后、設備較差,校服質量的檢測水平將大打折扣……
種種情況下,作為校服質量把控第一關、質量安全責任主體的生產企業,其質量意識的提升尤為重要。據了解,2014年,陜西省建立了“校服企業技術交流平臺”,促進企業開展標準、檢測、生產工藝等方面的交流探討和培訓,以期使企業在管理、采購、自檢互檢、制度建立等各方面逐步規范化。“再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檢,并在此過程探索建立監管聯動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從而有效地控制校服質量安全風險。”胡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