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位于杭州東南五堡村,曾經因遍地開花的服裝來料加工廠聞名全省。5年前,全村服裝產業正值鼎盛,加工點達900多家,全年生產服裝6000萬件。如今,寧靜代替喧囂,一半以上技術裝備落后、創新能力不強的“低小散”加工作坊主動退出市場競爭,帶動生產力向新產業集群轉移。
五堡村的變化,只是服裝產業變革拼圖一角。受全球市場低迷、人力成本上升、網絡銷售沖擊等影響,浙江服裝產業由“高速擴張”,進入“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十字路口,一場服裝產業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盲目擴張導致產能過剩
來料加工模式能否繼續生存?
一間農民房,10臺縫紉機,最多不過20個制衣工人,杭州服裝的來料加工模式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產品主要出口外銷。2000年前后,隨著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不斷擴張,“杭派服飾”迅速占領國內市場,“低小散”的來料加工作坊也隨之蓬勃興起。
其中彭埠五堡、七堡等村,由于房租低廉,交通便利,快速聚集起1600多家加工點。同一時間,杭州全市的服裝企業數量也從2005年的1400家,猛增到2010年的2400家;服裝從業人員由1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30多萬人。
“回過頭看,這個過程就是盲目擴張。”杭派女裝商會理事長張弈告訴浙江在線記者,服裝加工門檻低,投資少,利潤相對較高。短短五年時間,大量資源涌向五堡、七堡,使服裝產量提高一倍以上。然而市場需求有限,2012年前后,受全球經濟低迷、電商模式變革等影響,服裝訂單開始逐年下滑,加工作坊首當其沖。
在五堡做了十年服裝來料加工的四川人蒲大姐告訴記者,目前村里的服裝加工企業已由900家減少到500家:“以前做一件衣服賺15塊錢,一半是利潤?,F在最多賺8塊錢,除掉房租、水電、人工,幾乎沒有盈利。有的廠一星期只有一兩個訂單,做幾十件衣服,撐下去太難了。”
“市場變化之快,讓行業內部措手不及。”杭州市政協委員、鑫晨服飾董事長沈肅麗這樣解釋產能過剩:“全球經濟低迷,降低了服裝的消費需求?;ヂ摼W銷售模式,打壓了四季青市場的批發渠道。出口減少,使大量企業轉向內銷,加劇了國內競爭。競爭不利的服裝企業,自然變成過剩產能。”
一組數據也說明,傳統服裝產業正在經歷寒冬:2014年,杭州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完成銷售產值285億元,同比下降1.35%,首次出現負增長。2015年,杭州規上服裝企業銷售產值再次下降0.77%。
同時,據杭州市經信委統計,服裝企業的利潤總額大幅下降39.65%,且出現了24%的虧損面。粗放型的服裝制造模式,顯然已不適應綠色、高效的發展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成為大勢所趨。
破解對策:
淘汰落后產能新建產業集群引領中小企業聯合發展
2015年,浙江提出打造“七大萬億級產業”,時尚產業為其中之一。如何讓服裝制造業煥發活力?推進信息化設計和智能化生產,成為長遠目標。
在杭州,隨著“低小散”的加工作坊逐步退出競爭,蕭山、余杭等地已經產生新的服裝加工集群。不同于以往的“各自為戰”,新集群擁有資源、功能、服務、輻射效應等優勢,更適宜中小企業抱團發展。
“來料加工的路子已經走到了頭,不變不行。”蒲大姐告訴記者,她正計劃與同行一起搬去余杭,集合各自優勢,爭取更多淘寶訂單:“冬裝設計圖已經拿到,只要質量跟上,多做‘爆款’,下半年生意肯定會變好。”
“整合淘汰的小企業,對浙江服裝產業的整體形象也非常有利。”沈肅麗支持以“聯盟模式”提升競爭力:“過去小企業不愿在技術、設計和品牌上下工夫,只熱衷搶市場跑銷售,讓浙江服裝成了中低檔的代名詞?,F在市場逼著企業提升設計、提高質量,大浪淘沙才能磨練出一流品牌。”
人工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
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維持盈利?
不同于五堡的作坊式加工點,杭州喬司制衣產業已經初具集群優勢。多家規模以上出口企業與H&M、Zara、CABI等國際品牌達成長期合作,實現外貿訂單逆市增長。然而人力成本的提高,卻令企業深感利潤微薄。
“2015年,公司的外貿銷售額從七千萬提高到一個億,年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衫麧檯s很難增長。”東興制衣總經理吳爭前告訴浙江在線記者,目前外貿制衣訂單的利潤率只有5%:“為和東南亞的制造業競爭,我們只能撇開利潤,穩住客戶。隨著工資成本不斷提高,國際競爭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小。”
據喬司街道統計,2005年喬司制衣產業的人力資源成本為每人2500元,2010年提高為4000元,2015年再次提高到每人7000元。產能過度擴張,又令制衣工人需求量增加,加速工資上漲。產業聚集區內,隨處可見長年招工廣告,不少文字都已泛黃。服裝企業“招工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杭州的生活成本很高,就算每個月掙6000塊錢工資,到年底也存不下多少。”來自湖南的90后車工小王告訴記者,他與女友計劃年后回老家找工作:“也許換個行業,也許開家小店。”
破解對策:
打造自主品牌 實現產業轉移
“生活水平提高,工資要求上漲是必然趨勢。為維持國際競爭力,浙江企業必須提高制造工藝。”杭州市經信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位于蕭山的漢帛(中國)公司已擁有一整套智能制衣生產線,全自動裁床、自動熨燙等工藝處于全球領先:“實現機器換人之后,漢帛的全球訂單長年不斷,由于都承接高檔服裝制造,利潤也相當可觀。”
同時,服裝產業的利潤分配結構為:設計40%,營銷50%,生產僅占10%。僅把握生產環節,顯然無法獲得更多利潤。主動開創自主品牌,“不為他人做嫁衣”,也可以成為出口企業的突破口。例如三興制衣公司,就推出“LIMAKA”品牌,希望逐漸取代出口訂單。
將生產基地向西部地區乃至國外轉移,也已提上浙江服裝企業的議事日程。“跨境投資,將產能合作引向國外,并重新找回人力資源優勢,不失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選擇。”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研究專家史育龍告訴浙江在線記者,正在快速推進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十分有利于國際市場的開拓,也可為浙江服裝產業提供轉型思路。
服裝庫存危機連鎖模式變革
品牌企業如何開創“全渠道”營銷?
產業寒冬,對大型品牌企業的影響同樣巨大。由于產能過剩,大量服裝積壓在銷售環節,形成龐大的庫存積壓。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3年,全國服裝批發期末的庫存總量為613.62億元。到2014年末,庫存總量再次提升為809.24億元。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國的服裝庫存足夠供應13億人口一年穿戴。
“庫存高企的說法,并不夸張。”在一家排名杭派服裝前十位的品牌企業內,董事長助理李先生告訴浙江在線記者,依賴傳統的連鎖加盟模式,每季服裝大約只能售出70%,剩下30%都轉為庫存積壓。
“所以去年我們賣了15億衣服,庫存卻達到3億元以上,幾乎抵消了全部利潤。銷售鏈越長,門店開的越多,庫存積壓越嚴重。”李先生表示,庫存危機已成為連鎖服裝品牌共同的“黑洞”。
以浙江溫州知名品牌“美特斯邦威”為例:2014年末,其庫存就達到14.35億元,2015全年虧損4億余元。同為溫州企業的“森馬服飾”,去年庫存則到達20余億元。曾經輝煌一時的服裝連鎖加盟模式,亟待“互聯網+”的變革。
破解對策:
推出品牌工廠店 大數據管理精確生產
為消化庫存,知名服裝企業都在探索建立“工廠店”:在喬司三鑫工業園,伊芙麗等品牌在加工廠外開設“奧特萊斯”,女裝大多低于百元出售。在蕭山女裝產業園,江南布衣等品牌以1折促銷,漢帛公司也推出了高檔出口服裝。在下沙經濟開發區,三彩品牌投資700多萬,推出集合式工廠店,引進雅戈爾男裝、特步童裝等品牌,計劃以庫存服裝的吸引效應,拉動商業地產發展。
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也開始應用于服裝銷售。卓尚三彩品牌就在架設“全渠道營銷平臺”,將實體直營店、天貓網店、工廠店及公司的庫存數據連通,實現線上線下統一配貨。主管經理張強告訴浙江在線記者:“今后我們將把服裝產量控制在最小限度,根據市場需求補單再生產。讓實體店成為購物體驗中心,顧客試穿滿意,可以在網上下單,直接郵寄上門。”
正如《浙江省時尚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服裝產業將深入實施“電商換市”,鼓勵企業加快開展電子商務,積極探索嘗試離線商務等各種新興電子商務模式。加快傳統商街和專業市場改造升級,打造一批集產品設計、展示、旅游、體驗、購物等一體的時尚“街、廊、館、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