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在今年夏季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升級,必須依托“互聯網+”,走定制化、個性化的道路,這樣制造業才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產品和服務才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
生產模式柔性化
不同于以往企業派遣大量的人力去尋找與發現市場,然后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產品設計、生產與推送,通過互聯網,企業的生產運營環節完全可以被市場消費環節自動性地串聯起來。一方面,企業可以借助眾包與分發平臺發布研發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實現價值創造的社會化、產品創新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從網上下單,企業據此不僅可以掌握到產品需求數量,而且了解與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礎上,企業就可以進行定向設計與開發,由此形成了一種市場驅動研發并牽引制造的一種生產模式,即C2M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端(消費者)到端的(制造商)的生產模式。
必須指出的是,消費者的網上下單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購買行為,他們還可以提出自己產品理念、規格與款式等要素要求,即參與產品設計的動態過程,而企業則可以憑借信息控制下生產模塊的精細化切割與再組合即所謂的柔性化制造與推送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這里,雖然說單個訂單代表的只是單件甚至少量產品,但各種訂單匯集起來的總量規模卻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個性化的定制同樣能夠產生傳統生產模式下的規模經濟效應,企業的生產成本不僅不會上升,而且還會下降。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個性化定制與柔性化制造完全實現了消費與生產的無縫且精準性對接,企業據此就能收到先前所不可能出現的零庫存管理效果。
銷售重構與價值鏈升級
工業App、移動社交營銷、搜索比價等互聯網服務的浸入不僅拓展出了線上渠道,從而形成了O2O的銷售模式,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是一個高度透明而且信息及時更新和充分的空間,而且互聯網還強力壓縮了產品的中間傳遞渠道,企業的市場搜索成本和與用戶交互的成本都得到了顯著降低。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計算,中國制造業累計產品銷售成本約85萬億元,與互聯網嫁接之后,中國工業總體生產效率將產生4萬億~6萬億元的提升潛力。不僅如此,銷售中間環節的剔除以及產銷的及時交互還有效強化了企業針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加快了產品更新迭代的步伐,從而更廣泛和更深入地激活了企業的自我創新功能。
與制造業在傳統營銷模式下集中表現為對重資產的追逐和僅僅關注產品銷售不同,經過與互聯網嫁接與融合之后,其關注的目光將會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由強調賣產品轉向重視賣服務的層面,正如美國通用將未來商業目標定位在實現軟件類收入超過150億美元,并成為全球十大軟件公司、西門子要成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那樣,未來的更多的制造業將會通過平臺維護、軟件升級、系統更新等多種途徑構建出自己的服務鏈生態,服務所產生的價值不亞于甚至超過產品的價值,由此驅動著企業價值鏈朝著高端顯著升移以及整個制造業的升級轉型。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計算,僅制造業的服務化,中國企業就可創造6萬億元的附加值。
組織再造與精益化管理
實際上互聯網不僅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鏈接以及企業營銷管理的變革和產業形態的升級,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作為一個并不簡單的虛擬空間,其中裝置著海量的工業資源,形成了一個無邊際的工業云平臺。通過云平臺,企業不僅可以分享到自己所需要的智能軟件資源,而且可以實施協同化生產,機器之間、車間之間,工廠之間的信息壁壘被撕破,傳統的聚集型、園區型、大規模的制造業生產方式正在朝著這樣一個分散和泛在的模式轉變,異地協同、泛在制造甚至將來可以出現無所不在的制造模式。這種由互聯網引起的分散協同生產模式以及生產組織的松散化倒逼著企業內部管理實現簡單、高效和快速的變革,即從垂直管理轉變為扁平管理,從有界管理走向無界管理。
精益生產與工匠精神為傳統制造業所追求和頌揚,互聯網則可以加速這種優良傳承的落地與壯大。保時捷、路虎、奔馳、寶馬這些大牌汽車的儀表臺上有著無數的機械和電控按鍵,顯示著這臺儀器的精密,但在特斯拉的駕駛艙里面,卻只有一個巨大的觸摸屏,幾乎沒有按鍵,不僅操作變得簡單,而且看上去還十分養眼。另外,制造業本身固然有自我優化功能,但如果通過互聯網的“競質排名”,讓買方為實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打分作評,最終分出個三六九等,強者勝,劣者汰,制造業的整個身軀由此將變得更為健康與矯健。
未來空間十分巨大
中國是超級制造業大國,也是超級互聯網大國。統計資料表明,去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4萬億美元,囊括了全球制造業19.8%的產出占比,而且連續6年坐穩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的位置;與此同時,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50.3%,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38285億元,居全球第一;重要的是,全球互聯網公司10強陣營中有4家中國公司,而且中國還有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等眾多的互聯網商務平臺;除此之外,國內4G網絡得以普及,5G標準正處加速醞釀之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也日漸成熟與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極易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與倍增效應。
總體判斷,雖然國內已出現諸如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東風和華為聯手開發智能汽車、酷派與360公司共同致力于移動終端,以及美的與小米深耕智能家居市場等經典案例,但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這種融合主要還是“微笑曲線”中的前端,即采購與銷售端,而真正實現價值創造的制造環節尤其是生產過程的融合則少之又少;另外,越是靠近下游和用戶,如服裝、家電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步伐較快,但中游的裝備與上游的原材料等行業,互聯網的嵌入非常膚淺甚至還是空白。從內部規??矗嘀圃鞓I與互聯網所實現的是制造單元或者生產線的融合,而達到整個車間和工廠智能化效果的則極為罕見。從融合路徑看,不少制造企業選擇自建互聯網平臺,但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并未形成趨勢或者主流。依此判斷,中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空間還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