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中世紀時,黑死病橫行歐洲,當時的醫生為了杜絕感染,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戴著黑帽,戴上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般的面具,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又或是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深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于黑死病的感染。這套裝備是人類與瘟疫對抗的見證,也是全封閉安全防護服的雛形。
在6月16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傳雄特意與代表們回顧了這樣一段歷史,以期增強人們對安全防護產業的使命感。論壇立足于紡織產業鏈的發展,探討如何用更新的原料、更高端的裝備以及更先進的加工工藝,讓安全防護服裝更加輕量化、功能化和綠色化。
以需求為導向,上下游聯合創新
產業用紡織品是中國紡織工業新的增長極,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是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重要領域,包括防護服和防護裝備等,年均增速達8.7%。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新型消防服、軍警戰訓服、應急救援防護服、工裝防護服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行業正向著多功能、多元化、系列化、智能化,以及更加舒適性方向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的發展。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之年,也是國家“三品”戰略實施的第一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提出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產業在未來發展的四個重點:一是堅持創新驅動,重點突破。產業用紡織品是技術紡織品,而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又是產業用紡織品技術中的翹楚,為了滿足多種環境、惡劣環境下的功能,對安全防護的面料、服裝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行業有更多的原始創新帶動社會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快速發展。二是堅持需求導向、軍民融合。需求導向要以下游需求為主,讓下游參與和體驗,要深入礦山、深入部隊,深入一線,在下游的參與下提升行業創新。軍民融合也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面,隨著軍隊的改革,軍隊研發機制、采購機制都發生很大變化,要適應這種變化,抓住契機,從協會、行業、企業層面與軍隊進行深入融合,使更多的技術應用到軍隊,同時也將軍隊先進的裝備、指標標準運用到民用。三是強調智能防護。智能制造中的過程智能、信息智能、管理智能等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產品智能化對企業要求更高,要開發智能化防護服裝帶動行業技術提升,滿足惡劣環境下的防護要求。四要完善評價體系、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這是行業規范化的要求。要建立強大的第三方檢測認證體系、強大的數據搜集系統,這對于下游用戶的選擇有很大的幫助。
產業發展勢頭正勁,政策布局再添動力
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鼓勵社會資源投向應急產業,培育國民經濟新增長點,提高產業支撐配套能力。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景曉波介紹,從2003年我國成功應對非典以后,應急產業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所謂應急產業就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涉及裝備、材料、化工、輕工、紡織服裝、電子、通信、物流、保險等多個領域。應急產業以應用于突發事件處置為主線,把零散分布在相關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歸集起來進行規劃部署,涵蓋消防、安防、安全、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緊急救援等。
對于應急產業現狀,景曉波認為,我國應急產業剛剛起步,為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范處置能力、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大量支撐。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應急產業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全、市場需求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缺乏等問題。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據2015年統計,我國自然災害共造成1.86億人次受災,生產安全事故死亡6.6萬人,直接影響了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安居樂業。同時根據估算,2015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應急通信、防災減災、防汛抗旱、反恐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超過萬億元。
對于未來五年應急產業的發展,景曉波透露,國家將研究運用財政、保險、標準、目錄等手段,制定激發單位、家庭和個人應急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適時研究啟動應急產業三年培育行動計劃。同時,國家將以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新要求為指引,完善礦山、高層建筑、學校等公共場所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標準。國家還將設立應急產業重點專項,并納入國家科技計劃中。
市場蛋糕在哪里?“十三五”指明方向
在即將發布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中,應急和公共安全產業被列入行業重點應用領域。有哪些應用值得未來五年重點關注?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副會長鄭俊林介紹,在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方面,行業將重點發展大應力大直徑高壓輸排水軟管、高性能纖維復合結構救援纜繩、高強高穩定功能性救災帳篷和沖鋒舟、高等級病毒和疫情隔離服、成套救援紡織裝備、快速填充堵漏織物、災害預防和險區加固紡織材料等產品。在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和緊急處置方面,要完善防護服結構設計、涂層開發和舒適性研究,加快研發和推廣具有信息反饋、監控預警功能的智能型土工織物。為了更好地應對公共安全和衛生事件,加快發展智能型反恐防暴服裝及裝備,完善防生化呼吸面罩及防護服、防核沾染功能服裝的開發,分類開發應對重大疫情的系列紡織品、智能化消防裝備、應急繩索、軍用警用防爆炸物等產品。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也在從事風險防護的研究,該研究所所長丁輝認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必定會有不安全事故的發生,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個體防護用具也同樣在變化著,現代防護服遠不是傳統工作服裝的概念。為了保護人體的健康,當人體暴露在一些有危害的環境內,如熱、冷、輻射、沖擊、摩擦、濕、化學品及車輛沖擊等,則應提供身體的防護。他特別提出智能服裝是未來個體防護的重要領域。盡管智能服飾距離普及和提供完美的體驗還有一段距離,但智能服飾正在漸漸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例如將石墨烯與紡織物結合,推出面向軍人、學生、老人、兒童和特種工人等垂直細分領域人群的智能加熱服飾。他還提出設想,能否開發自動充氣救生服、一件可以隨時變換圖案的衣服、一條會發光的裙子、隨身攜帶的安全氣囊、把帳篷隨身帶在身上、智能褲子為手機充電??
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施楣梧則提出,電磁危害已經是繼空氣、水、噪音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源,因此要重點關注變電站、線路維修、電力機車駕駛、醫院理療科醫護人員、高頻感應加熱領域的特種工裝,以及病員服裝、信息安全防護措施等。
公安部特種警用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研究員邱日祥介紹,全國公安人員約220萬,警用個體防護裝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公安的形象、公安戰斗力及執法的有效性,在國內外反恐防暴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研究和發展警用個體防護裝備很有必要。警用服裝服飾、防彈類、防暴力類、防爆炸類、消防類、防生化類等防護裝備有很大需求,為適應特殊環境的執勤執法工作,一些新產品也在不斷發展,如加熱服、冷卻服、排汗衫、摩托車乘員服裝、防霧霾口罩等,隨著技術的發展,可能也會在部分干警中列裝。
安全防護領域商機多,讓機會落地最重要
誘人的市場讓不少從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生產的企業和機構看到了希望,那些傳統紡織企業也在躍躍欲試,然而如何讓多多商機落地?
施楣梧認為,安全防護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整個社會要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市場是無限的,但產業要以技術為支撐,擴寬思路,多借鑒紡織以外領域的技術應用。他舉例說,超臨界染色技術被認為是紡織新技術,而在食品行業早有應用,因此要注意交叉領域技術融合。他還提出產品要避免同質化,走差異化競爭之路。此外,加大資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邱日祥也認為,安全理念的社會普及很重要,在國外每輛車都配備安全包,未來市場確實很大。企業開發產品要做到人性化、舒適化,并且要不斷降低成本。針對目前市場上低價中標的現象,他呼吁,低價中標很危險,多數情況是低價低質。
蘭精纖維(上海)有限公司全球技術總監Jeoff介紹說,美國有完善的法規要求企業員工穿著適合工作崗位的工裝,如果企業不按要求做,員工可以起訴。從各地的事故統計看,很多企業員工是因為服裝著火而死亡,因此工裝阻燃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議,中國的個人防護標準一定要基于用戶的需求,同時要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讓工人能穿上切實具有防護功能的工裝。
國家勞動保護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楊文芬認為,現在經濟發達了,吃穿用產品都在升級,勞動防護用品也不能再傻大黑粗了,產品要創新。針對目前市場上的價格戰,她說,要改變低價惡性競爭的環境,行業要建立專門的勞動防護研究機構,企業要產學研結合做產品開發,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
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西全則認為,作為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個人安全防護水平甚至還趕不上印度,這說明可以運作的市場空間很大。這個產業需要政府引導,強制推行,完全可以創造一個大的產業,對經濟拉動作用很大,同時也讓勞動者體面地工作。多年來,高性能纖維發展很快,織造、染整技術也有很大提高,這為發展安全防護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鐚W科融合非常重要,只有拓展思路才能切好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