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6月6日、7日,2016年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在南海西樵舉行,全球200多家中高端服裝采購商齊聚南海西部小鎮;5月26日,全國產業用紡織品工業大會在南海開幕,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南海無紡布產業創新發展指點迷津。
一周內,全國甚至全球的行業頂尖盛會相繼召開,背后意義耐人尋味。
歷史上,南海西部是珠三角甚至全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源地。九江、西樵擁有南海區最大面積的?;~塘,紡紗技藝源遠流長;西樵人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為我國紡織業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流變,紡織工業仍是西部產業的中流砥柱,南海十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有人用“這是最壞的年代”來形容當前南海紡織的困局。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產業,面臨內外重重擠壓,興旺百年的發展模式受到沖擊。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曾經引領中國紡織風潮、承載厚重文化的南海紡織,是耽于憂患,還是披荊斬棘?南海紡織產業通往第二春的路徑何在?
百年輝煌根植血脈的產業基因
連日來,烈日、暴風、驟雨交替不斷,但這絲毫沒影響西樵鎮簡村西樵紀念館講解員林潤明的積極性。已經年過七旬的老人家,把清末時期陳啟沅回鄉創業沉浮的故事講得條理清晰,而他自己的曾祖母,曾經是繼昌隆繅絲廠的一名女工。
“曾經一個人只能看一臺機,經過陳啟沅的技術改造,一個人可以看5~6臺機器,紡紗效率大大提高了。”林潤明說,繼昌隆繅絲廠帶動了當時南海全縣9家企業先后效仿安裝紡織機器,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紡紗逐漸被淘汰,西樵紡織走向工業化規模生產。
陳啟沅創辦民族工業迅速致富,刺激了不少民族資本家甚至普通家庭投身紡織行業。到上個世紀80年代,西樵逐漸形成了“千家廠、千家店、萬臺機、億米布”的產銷規模。
“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親就開始從事紡織工作。那個時候西樵家家戶戶差不多都有織機,我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四臺機白手起家。”德耀紡織實業有限公司(下簡稱德耀紡織)總經理梁耀恒說。因為紡織文化基因影響,梁耀恒留學回國后選擇繼承家業,即使公司如今做到7000萬元的年產值,公司的產品展示區內仍“供著”一臺老式紡織機,“這是我父親用的第一臺紡織機,是紡織機養大了我”。
德耀紡織成立于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西樵的家族式紡織民企快速成長,為順應產業變化,不少企業用賺來的第一桶金再投入生產、更新設備。“以前幾千塊的設備,漸漸被幾萬塊、十幾萬、幾十萬的設備取代,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越來越高。”南海區紡織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莫柏源說,紡織面料逐漸在西樵形成集聚,并成為西樵的支柱產業。
數據顯示,2005年西樵紡織產業的產值達到100多億元,創稅2000多萬元;2015年,西樵紡織產業納稅連翻10多倍,創稅近3億元。
當西樵服裝面料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時,紡織工業的一個細分領域——產業用無紡布在20多公里外的九江漸成氣候。
幾乎與德耀紡織成立同時,一個叫鄧偉其的南海滌綸廠銷售工人,利用南海滌綸廠轉制的機遇,將老東家的生產線承包下來,在1999年成立了穩德福無紡布有限公司(必得福無紡布有限公司的前身)。作為南海產業用無紡布的首家規模以上民企,必得福的崛起標志著南海產業用紡織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開始我們也沒有生產無紡布,而是做無紡布的分切。”必得福無紡布有限公司(下簡稱必得福)執行副總裁羅俊說,最開始必得福做銷售起步,2003年通過收購國內二手設備上馬了6條無紡棉生產線,“在當時全國范圍內絕對是領先地位”。
以必得福為產業龍頭,九江鎮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PGI、蘭笛、美登、歐品佳等中下游企業進駐,醫衛用非織造布及關聯產品產業鏈條逐步成形,實現年產值超10億元,年納稅超5000萬元。
無紡布產業異軍突起,為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一直在尋找新的產業定位的九江帶來希望。九江鎮鎮長馮純祥曾公開表示,醫衛用無紡布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是九江重樹制造業大旗的“左膀右臂”。
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紡織工業一度成為南海區排名前三的支柱產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2015年南海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仍有147家,產值151.7億元,布產量33342萬米;規模以上服裝、服飾企業49家,產值72.1億元,服裝產量10745萬件。“紡織行業仍是南海排名前十的支柱產業。”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經貿)副局長冼增強說。
內憂外患重重困阻的突圍戰
經歷一個多世紀的產業流變,南海紡織產業鏈不斷完善,衍生紡紗、織布、面料、印染、內衣、無紡布等多個細分領域。然而,讓不少企業家擔憂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感覺“賺錢越來越辛苦”。這背后深層次原因,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土地、環境、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接踵而來。
在佛山市致興紡織服裝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方軍的記憶里,公司在2009年從增城新塘遷到西樵增資擴產時,環保標準還未上升到企業注冊、增資擴產的“門檻”。后來生態環境日益受重視,行業逐漸從粗放型生產走向規范化管理。這個過程不過短短數年,一些沒及時轉變發展思路的企業遭遇致命挫傷,甚至不少企業因環保跟不上被淘汰出局。
為了尋求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平衡,2005年,西樵下了一步“先手棋”,在紡織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三統一”(統一供水、統一供電、統一污水處理)工程,逐步實現污水、廢氣零排放、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創造“西樵新經濟”。
如果說環保問題可以政企聯手破解,那么土地瓶頸更像是一個“死結”。“國家對工業用土地有固定指標,現在我們基本沒有多余的指標可用。”莫柏源說,早在幾年前自己曾聯合了5家紡織面料上下游企業準備投資建新廠,但后來還是因為沒有土地指標而不了了之。
客觀環境制約倒逼企業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2008年~2015年,西樵紡織產業技改投入達到22.4億元;2016年上半年,九江紡織產業技改投入約3億元。
與其他公司轉型求存不同的是,專注差異化產品的冠旺龍紡織有限公司在技術創新方面顯得駕輕就熟,卻遭遇另一種成長煩惱。該公司一直把面料研發當成市場的殺手锏,但研發成果被剽竊的問題,困擾了總經理蘇長勇近10年。“我一開始接觸紡織行業時,父親就對我說‘紡織紡織,仿仿織織’,產品一旦推出市場很快就會被抄襲,企業除了吶喊無能為力。”
成長的煩惱遠不止這些。進入21世紀,服裝市場迎來“快消時尚”的時代。隨著消費需求逐漸走向“求新、求美、求時髦”,西部紡織作為傳統服裝面料產區銷路受短暫影響,江浙一帶的絲麻產品后來居上,虎門、石獅、寧波、常熟等國內服裝紡織產業集聚地帶來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西樵牛仔2014年開始每年到上海舉辦時裝周、產業用紡織企業全國各地跑行業展會,除了想開拓市場樹立品牌外,也或多或少有主動迎擊外部競爭的考慮。
眼見支柱產業面臨困境,地方政府也“急了”。針對產業實際,西樵鎮制定多項扶持激勵政策,先后出臺了鼓勵技術改造、鼓勵品牌戰略、鼓勵清潔生產、鼓勵發展總部經濟等多項扶持政策文件。
在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下,西部紡織產業近年來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西樵紡織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引進先進紡織機和印染設備,生產效率提高了50%以上;西樵面料和無紡布產業打通了海外市場,產品出口率超過30%。
重振雄風西部紡織的崛起之路
在5月和6月舉行的兩場紡織行業盛會上,西樵面料、九江無紡布兩個區域品牌大放異彩。當大會的喧囂退卻之后,企業繼續尋找轉型升級的突圍路徑。
在外界看來,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工業終究難以擺脫“美人遲暮”的結局。經歷產業結構調整,紡織產業對南海的經濟貢獻率下跌成為“新常態”。作為近代紡織工業的發源地,南海西部紡織締造了我國紡織工業的一個時代輝煌。南海西部紡織工業如何再創歷史新高度?
承接5、6月的兩個行業盛會,被視為南海西部紡織工業“重振雄風”的一個全新起點。“我們從大會上獲得最先進、最高端的行業信息,讓我們對企業自身設備、技術升級都找到了方向。”羅俊說,未來紡織企業還是要繼續做品牌,走名牌戰略。
在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廣偉看來,面臨服裝市場“快·時尚”的趨勢以及“互聯網+”的浪潮,云制造將成為南海紡織產業的新標志。
“云制造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新興技術模式,將繞過所有中間環節將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聯系起來。消費者在定制服裝的時候,將自主選擇面料品牌,這將讓服裝面料品牌重回普通大眾的視野。”伏廣偉說,南海當前已經有部分企業試水云制造,南海應繼續提升本地企業信息化水平,讓更多企業能夠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因此帶來的便利條件。
為應對周邊市場競爭,西樵有計劃重新整合資源,策劃一條“重新出發”的路——籌建第三代西樵輕紡城。西樵鎮鎮長關海權說,目前國家紡織面料館已經在西樵開設分館,將西樵優秀面料通過網絡向世界各地商家、服務商企業展示,開拓面料市場。
產業用紡織工業,具備零污染、低耗能、產值高、自動化水平高等優勢,被看作南海紡織經濟再崛起的“新增長點”。南海區經貿部門正計劃整合九江、西樵、丹灶的產業用紡織產業資源,讓三個鎮的無紡布企業享受相同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做大南海產業用紡織行業大蛋糕。
“目前國內醫療防護領域還沒開放,這是一個2000億元/年的市場,全國乃至全球的企業都盯著這塊蛋糕。”必得福董事長鄧偉其說,目前不少發達國家幾乎全用醫用無紡布材料,抑菌效果好且由于是一次性用品,有效降低了二次感染的概率。
在九江的“十三五”規劃中,2014年爭取落戶的“中國醫衛用非織造布產業基地”將作為重要的招商平臺,而醫衛用無紡布被視作未來五年,九江發展制造業產業集群“雙箭頭”的其中一箭。
在紡織服裝面料老牌產區西樵,產業用紡織產業也有“老樹新枝”的趨勢。“目前西樵有10多家醫衛用無紡布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增長速度非??欤瑢Φ胤浇洕呢暙I率很大,僅在去年稅收就達到4000多萬元。”關海權說,接下來西樵將加強在產業用紡織行業的招商引資,爭取在3~5年內將產業用紡織行業的產值做到50個億,納稅8000萬~1億元。
專家觀點
南海紡織亟需一支“強軍”
“南海紡織行業要想做強,創新是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專注把紡織的某個細分領域集中做強。”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張瑞寅認為,南海的紡織行業需要一支強軍,突破國內外同行的重重圍阻。
“西樵的紡織業出現問題,企業不能僅歸咎于經濟大環境。市場其實還在,為什么競爭不過別人?企業家應該穩定思緒,從內部找原因。”張瑞寅表示,借助政府、行業協會搭建的平臺,企業應該積極地把自身的問題亮出來,讓專家對比著外來信息為企業“診病”。
張瑞寅認為,從行業共性的問題來看,很多企業仍停留在“內斗”中,眼睛只盯著國內市場,營銷渠道急需拓展。政府應該鼓勵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而這種“參與國際競爭”并非高端產品的競爭,“往上走”是必要的,但在國內生產設備和經驗都不如部分國家時,找準定位十分重要。張瑞寅認為目前是中國紡織向外發展的黃金期,“南海紡織這個時候開拓市場,擁有著幾乎最高的性價比”。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扶持紡織企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這種扶持可以有側重。張瑞寅熱認為,南海紡織企業遍地開花,其實并不利于形成一個南海紡織品牌,因此目前需要紡織細分行業的一支“強軍”,為西部紡織突圍。
張瑞寅建議南海把牛仔布料行業劃入“強軍”的考察范圍,其開發早且體量大,舉臂做強的可能性大,除了政策扶持外,本地政企可以邀請一些大的品牌開展合作。
數讀
1.西樵擁有840多家紡織企業的產業集群,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01家,3萬多臺織機、6萬多名從業人員、擁有年產各種紡織面料26億米生產能力的產業規模。2015年規模以上紡織產業產值76億。
2.南海產業用紡織品產業及關聯企業超過100家,涵蓋了原料、機械、卷材、醫療衛生用品等領域,年產值約180億元,擁有PGI南新無紡布、必得福等綜合非織造布十強企業,2014年中國醫衛用非織造產業示范基地也落戶九江。
3.近三年來,南海區鎮兩級鼓勵區域內大紡織行業協會發展,補貼總額約1300萬元,其中南海區紡織行業協會約270萬元、內衣行業協會約300萬元、無紡布行業協會約40萬元、家紡行業協會約700萬元。
4.2008年~2015年,西樵紡織產業技改投入達到22.4億元;2016年上半年,九江紡織產業技改投入約3億元。
5.2015年南海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有147家,產值151.7億元,布產量33342萬米;規模以上服裝、服飾企業49家,產值72.1億元,服裝產量10745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