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沒有鐵路、機場、航運,河南太康是個不折不扣的傳統農業大縣。過去人們提及太康,腦海里浮現的只有農業、農村、農民。
僅僅四五年時間,太康快速實現了工業突破,產生了“全國最大的差異化紗線生產線、全國最大的差異化彈力面料生產線、全國最大的褲裝集群、全國最大的雙A級鍋爐制造基地”多個行業單項冠軍。傳統農區如何走上快速工業化之路?近日,記者來到太康縣實地調查采訪。
牽手高端品牌,附加值越做越高
棉花是太康的第二張名片,太康歷史上因盛產棉花而享有“銀城”美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型棉花加工企業遍布鄉村。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這種低端、粗放、松散的傳統產業逐漸“沒落”。
“傳統產業不等于夕陽產業,關鍵是產品有沒有創新,是不是適應市場的需求。”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說。
在太康縣萬利源棉業有限公司的紡織車間,精梳機一字排開、干凈有序,絲毫沒有過去紡織企業那種嗆人的粉塵和氣味,一個紡織工人就可照看幾條生產線。“這里采用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技術‘高精梳緊密紡’,產品比普通棉紗附加值每噸高3000元—5000元。”萬利源棉業負責人軒敏義告訴記者。
萬利源棉業的發展,是太康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我們廠對面就是通泰紡織和萬利源棉業,這兩個企業紡的紗,出了門就能運到我們這里變成布。”鴻文紡織董事長洪祖文表示,“織布印染和服裝下游企業也落戶太康,上下游企業的綜合成本大幅降低。”
截至目前,太康縣投產及在建的紡織企業精梳紡規模達到150萬錠,年產坯布2.5億米,年產服裝可達2.1億件,紡織服裝基地規模越來越大。
這個基地,能不能與國外高端品牌牽手?隨著太康紡織業多年發展和轉型升級,這一“考題”正在得到解答。
紀梵希、迪奧等國際女裝品牌的布料供貨商是鴻文紡織,天順紡織成為日本優衣庫公司訂單生產基地,潤泰服飾與美國ZAK公司合作,海盟織造成為水星家紡的供貨商……
科技創新,讓太康紡織這一傳統產業從“夕陽”又變回了“朝陽”。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去年太康紡織業仍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只有產品更好,才能有市場。”王國璽說。
“加減乘除”并舉,助推創新驅動
“作為政府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好的創新環境,只要是有利于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就必須多方施策、肯下血本。”太康縣縣長李錫勇說。
創新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太康縣通過做好“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努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做加法,增優質增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圍繞培育紡織服裝、鍋爐制造兩大主導產業,拉長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推進“集群化、規模化、品牌化、精細化”四化融合。
做減法,去無效和低端供給。使用先進的智能化生產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鼓勵企業淘汰落后設備。讓技術落后、環保不達標、生產不安全企業基本退出,騰出資源要素、市場空間支持有前景的企業發展。
做乘法,改革、開放、創新協同推進。成立產業集聚區人才服務中心,建立招收、培訓、管理、維權、服務“五位一體”用工新模式,依托企業建立12個技術培訓中心,保證集群用工需求;行政服務中心實行“六公開”、“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搭建融資平臺,成立3個投融資擔保公司,鼓勵金融部門提供融資服務,對金融部門新增企業貸款進行獎勵;建立“一對一”精準專業服務團隊,形成了有效的“一三五”跟蹤服務機制。
做除法,去金融杠桿,降企業成本。降低企業制度性易成本、人工、稅費、社會保險費、財務、電力、物流等成本。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創新基礎上的效率提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