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旋律,新常態下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有效供給將成為行業工作的重點。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介紹,2015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緩中趨穩”,主要運行指標保持增長,行業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內需穩定增長、增速有所放緩,出口總額下降但負增長趨勢在年末降幅收窄。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這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而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戰略對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孫瑞哲表示,當前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直接挑戰主要來自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減弱,此外,中國紡織工業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后,以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為主的“投資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紡織服裝行業將進入需求導向、結構調整、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全新階段。
需求導向:提升產品品質實現有效供給
遠赴歐美國家購買大牌服裝和包包,去日本瘋狂采購電飯煲和馬桶蓋,在韓國將化妝品一掃而空……中國游客因此被稱為“行走的錢包”。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6春節旅游報告顯示,春節國內游客出境人數預計達到570萬-600萬,如果以人均海外消費1.5萬元計算,預計中國游客出境花費將達到900億元。與國人海外“爆買”相比,國內需求顯得相對低迷。
山東省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健民認為,雖然國內服裝市場供給量大,但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應對逐步升級的消費市場。“從消費者在海外瘋狂搶購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國人購買力如此強大。說到底,海外消費熱是因為我們的供給出了問題。”
對于紡織服裝企業來說,加強本土服裝品牌建設,讓中國品牌實現從生產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提升中國服裝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了紡織服裝產業打造有效供給讓消費回流的重要任務。
有業內人士指出,普通日用品逐漸取代奢侈品成為國人海外購物清單上的主角,價格只是表象,品質才是核心。
“我所理解的有效供給,終歸要回歸到產品本身,專注于產品的品質與創新上來。”吳健民表示,為了將服裝研發與國際接軌,舒朗注重時裝技術的開發與鉆研,不僅大力培養研發團隊,成功培育出一大批優秀技術骨干,先后聘請外國專家50余次,共同致力于改善服裝產品功能、結構、工藝等,通過調整服裝版型結構和工藝方面的改進,進一步優化產品造型效果和使用性能。
無獨有偶,江蘇阿仕頓服飾有限公司在注重產品品質管理的同時,還尤其注重探索品牌模式的發展。
自2003年初創,2008年市場發力,時至今日,阿仕頓已發展成為一家以城市休閑男裝定位并結合創新SPA模式運營的快時尚服裝企業。作為國內異軍突起的快時尚品牌,阿仕頓采用的spa垂直化全托管式的經營管理模式,連續五年實現跨越式增長,目前的門店總數已超過四百余家。
總經理助理褚娟文在采訪中表示,在新常態下,產品是第一位的,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模式也是至關重要的。“阿仕頓采用的全托管直營加盟模式可以降低產品價格,在保證合理價位的基礎上實現品牌提升,通過面料、工藝、版型、設計的研發與創新,逐步提升產品品質。”
在漢帛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敏看來,“中國制造”其實并不缺乏優質的原創設計。“時至今日的中國原創時尚設計,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打通設計師作品從設計到商品轉化以及渠道銷售的三個環節,無疑會大大提高產品的有效供給。”
結構調整:促進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
如何降低成本、解決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以及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紡織服裝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高敏看來,漢帛作為以服裝為主導產業的跨國集團,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對供應鏈進行全面的產業升級,與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去庫存、去產能、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契合。
“不同于傳統的批量生產,未來將重點推出樣品模式,通過樣品做出市場預判,有選擇性的進行生產。同時,打通工廠、企業、銷售端的數據供應鏈,實現企業從單向到雙向互動、被動到主動角色的轉換。”高敏說。
除此之外,衣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網絡零售平臺夢芭莎也在致力于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其中,夢芭莎首家數字化旗艦店2015年落戶上海就是最集中的體現。
夢芭莎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優質的產品是良好購物體驗的基礎,供應鏈的調整首先是商品的調整,把控生產、控制庫存是關鍵所在。“將線上銷售和線下體驗進行結合的同時,依托母公司的國際資源,選擇高品質、反應快的供應商,及時把握市場動態,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杉杉作為中國首家服裝上市公司,為了突破行業“天花板”,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在發展原創品牌的同時,杉杉開始布局平價快時尚領域。
據悉,區別于原有的杉杉(FIRS)服裝定位,shanshan品牌主攻二三線城市,并選定了28—35歲年齡段的青年消費群體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其定價策略是“超性價比”,這也意味著,在依然受追捧的“快時尚”領域,shanshan要同優衣庫、ZARA等國外快時尚品牌直面競爭。
針對新布局,總經理駱葉飛表示,這一決策也是基于理性的商業分析。“在服裝市場整體下跌的情況下,以優衣庫、zara和H&M為代表的平價時尚品牌突飛猛進,同時這也是中國服裝品牌轉型的機會。傳統的經營模式將很難適應未來的競爭局面,不及時轉型升級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
創新驅動:搶占制造“智”高點
目前,“互聯網+”正在快速滲透著紡織服裝行業,大力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融合發展,加快紡織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的步伐已成為大勢所趨。而如何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來推動行業發展,不同的企業也在進行著不同的探索。
江蘇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宏江表示,為進一步加快“智慧紅豆”步伐,紅豆集團將實施智慧化建設,建立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的互聯互通。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化營銷,精準挖掘用戶需求,打造全服務價值鏈,推動傳統企業向‘智慧企業’轉型,實現企業的系統生態再造,使紅豆真正成為創新驅動型智慧企業。
2015年11月,紅豆集團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合作,聚焦投資、項目技術合作、項目孵化、功能服裝項目、智慧產品項目合作等領域,建立長期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以金融促科技,以科技促產業的合作共識,開展深度多元化戰略合作。
“經歷了十多年定制模式的探索,紅領已經完成了從服裝企業到數據型制造企業的轉型,服裝只是試驗田,紅領其實已是一家大數據企業”,作為從傳統服裝企業到數據型制造企業的見證者,入職16年的紅嶺集團總經理萬俊杰感觸頗多。
據悉,紅領集團自主研發在線定制直銷平臺—C2M平臺,通過互聯網將消費者和生產者、設計者等直接連通,個性化定制的服裝1件起定制,傳統服裝定制生產周期為20-50個工作日,紅領已縮短至7個工作日內。目前,紅領單個生產單元年生產150萬套件定制服裝。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2025》的指導思想中提出“創新驅動”,不僅包括技術的創新驅動,還包括思維的創新驅動。
新申集團董事長李建峰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紡織服裝企業要響應供給側改革,首先要顛覆以往的思維模式。
近年來,新申亞麻持續創新,借力互聯網技術推進轉型升級。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新申亞麻構建“新申亞麻創意園”平臺,并通過線上線下與設計師、亞麻創客的互動、交流、合作、共享,充分發揮新申亞麻紡紗、織造、成品設計的全產業鏈優勢和品牌影響力。
在紡織服裝行業,3D智能試衣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國內已有多家企業開始涉足該領域,深圳云之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云之夢科技銷售總監曹勇表示,“云3D人體測量定制系統”是一項新體驗,對于傳統紡織服裝企業來說具有顛覆性的意義。“與以往不同設計不同顏色的陳列方式相比,3D虛擬試衣每款服裝一件樣品就能讓顧客進行自由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產品的庫存,同時,也相應減少了陳列、店鋪、人力的成本,通過這個數據可以根據顧客的消費行為去預測其消費需求,按需定制生產,形成柔性化設計,符合供給側改革中去庫存、去產能、降低成本的要求。”
綠色發展: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共贏
新形勢下,紡織服裝行業正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上尋找新的機遇和出路,而生態文明建設將為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對于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如何做到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共贏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李建峰認為,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在產品面料上的設計研發上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回歸亞麻最本質的天然、環保,再將其與天絲、絲綢等纖維融合。為了倡導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麻紡協會與新申亞麻將聯合發布亞麻流行趨勢。”
記者走訪發現,在位于CHIC2016春季展3號館的G40杉杉展廳區內,從鮮艷的品牌LOGO到展廳設置,綠色成為了主基調。駱葉飛表示,在產品上,杉杉是最早的“綠色西服”的企業之一,對產品進行嚴格檢驗以符合出口要求;在文化理念上,杉杉始終把宣傳企業的環保理念作為文化動力;在推廣上,推出了一系列綠化公益、宣傳活動。
發展綠色經濟,打造健康產業,同樣是紅豆集團的戰略選擇。
早在十幾年前,紅豆集團就響應國家發展生態產業的號召,發展了紅豆杉產業,如今,作為集團四大產業之一的生物制藥已然是紅豆杉開發由淺到深的最有力表現。
在周宏江看來,發展紅豆杉,不僅是集團實現盈利的支撐產業之一,更是造?,F代人的健康產業。“紅豆杉是綠色產業,也是高科技產業。目前,在公司已建成的紅豆杉高科技健康產業園,每年育紅豆杉苗500多萬株,是世界最大的紅豆杉實生苗繁育基地之一,為紅豆杉健康大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采訪手記
對傳統制造業的紡織服裝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轉型升級,重塑產業鏈,對行業來說這又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從紡織服裝企業發展歷史來看,多數企業從家庭式作坊發展起來,由幾臺機器開始進行生產,產品的同質化大大加速了紡織服裝行業的無序競爭。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行業發展面臨新一輪洗牌。但是,挑戰中也孕育著機會,行業發展必須審時度勢,采取針對性措施,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是每一個紡織服裝企業不可逃避的現實。
3月的上海,春意正濃。在2016CHIC春季展上,個性化定制、3D打印技術、“互聯網+時裝”等新興概念隨處可見。在采訪中,對于目前企業經營情況的回答,眾多企業代表紛紛表示“壓力雖然大,但也在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在全國兩會上,供給側改革成為熱詞被反復提及。對于紡織服裝企業來說,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下,將會促使大量創新驅動型企業誕生,而產能落后的企業也會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無論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還是技術進步、模式創新,無不指向最終的消費者,這也正是紡織服裝企業在應對各種變化時所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紡織服裝業四大路徑推進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