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我國紡織針織行業首個“智能產業園區”近日在江蘇省沭陽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破土動工,規劃面積1030畝。啟動儀式現場,意大利LONATI公司、上海中昊集團、江蘇騰翔智能針織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簽約,總投資額超10億元人民幣。
紡織“十三五”目標:智能化轉型
“紡織產業是沭陽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為了進一步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積極探索‘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兩大國家戰略在傳統制造業中的應用和推廣,在推動紡織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的同時,我們更加注重智能化轉型升級。”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云峰介紹,智能針織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將按照“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并圍繞產業轉移升級集聚區、政府與行業協會互惠合作示范區、體制與機制創新先導區、產城融合發展樣板區等“四區合一”的理念。
“預計今年底首期項目正式投產,計劃用5~10年時間將產業園打造成百億級針織品生產基地,推動針織產業從設計、加工、產品、管理、營銷和服務體系等各環節全智能化轉型升級。”楊云峰表示。
“我國是紡織針織制造大國但不是強國,實現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需要把《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即智能制造落到實處。首個‘智能產業園區’奠基并開始建設是紡織工業開展‘智能產業園區’建設和以智能制造園區推動紡織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探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透露,聯合會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具體推出了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具體地說,“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6條智能生產線,其中包括針織智能生產線。
高勇強調,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要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融合,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
承接轉移不是平行而是引領
近年來,相當數量的蘇南、浙江等傳統紡織重鎮的企業開始向外進行產業轉移。而地處蘇北的沭陽等地區成為近年來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行業發展目前存在成本走高、內在結構性矛盾沖突等問題,尤其在蘇南地區,隨著太湖流域環保條例等政策的推出,產業轉移勢在必行。”江蘇省經濟信息化委員會消費品處處長王冬青表示。
啟動儀式上,沭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辦公室簽訂智能針織產業轉移戰略合作協議,
“紡織行業雖然是傳統產業,但一樣可以成為高新技術行業。在紡織產業轉移過程中,沭陽縣不是平行承接,而是要引領行業的發展,加大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力度和智能化轉型升級。”高勇表示,隨著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實踐,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區將在設備管理、營銷、環保等方面充分體現智能化要求。
楊云峰向記者介紹,沭陽縣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由跟隨式發展向引領式發展加快轉變的良好開端。智能針織產業園內設有公共印染中心,實行統分結合的運營模式,污水收集和污水處理實行集中化管理,印染車間可以統分結合,實現印染資源要素的充分保障。
在江蘇寶娜斯針織有限公司,車間內的工人正在緊張地給襪子進行縫合、包裝。“縫頭,是襪子生產中最為繁瑣的一道工序。一個手腳快、眼神又好的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加工約400雙襪子,一般熟練工的產量則為300多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僅僅這一道工序,一雙襪子的生產成本就要幾角錢。
不過他表示,不久后這些工序將由機器人替代,只需要一個人操作機器,產量就可抵上之前的四五個工人。每年可省下不小的人工成本。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淮濱表示,傳統紡織行業是一個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同時銀行信貸對于傳統過剩產業惜貸,融資成本更高,智能制造可以減少人手、降低成本、提質增效,推進紡織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孫淮濱指出,按照國際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制造業正從硬件、設備、生產資源等有形資產向軟件、服務、解決方案等無形資產轉移。如果企業不向智能制造轉型,將會被市場淘汰。 未來針織靠智能 智能針織看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