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12月16日,絲綢之路豫哈·密作紡織服裝展洽會在哈密市舉辦,展洽會上響亮地宣布:哈密將打造國際職業工裝加工和民族服飾產業“雙基地”。
另辟蹊徑——引領職業工裝發展
這次哈密紡織服裝展洽活動中,來自中國服裝協會、中國職業裝協會及廣東、江蘇、河南等地的11家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的負責人齊聚哈密話服裝,開出行業提速升級良方,“設計、研發、引領職業工裝發展,是新疆發展服裝產業的科學選擇”等觀點首次發布。
“經過實地考察、分析,我們認為職業工裝是哈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首選方向。”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李剛說,目前國際國內職業工裝普遍存在缺少大品牌、大研發、大營銷及缺少規模化生產的現狀,這是整個中國職業工裝的短板,但也是機遇,這為哈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提供廣闊空間。
16日下午,1份簽約額為3100萬元的銷售合同,在哈密康泰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與浙江追鹿制衣有限公司之間達成。這次展洽活動,哈密市共有16個項目簽約,涉及服裝代加工、棉紗銷售、刺繡產品銷售等方面,簽約總金額15億元,是歷年來哈密市對外簽約服裝項目數量最大、金額最高、種類最多的一次。
“密作”刺繡迎來錦繡天地
俗話說:“繡花要得手綿巧”。
30套現代時尚與傳統刺繡交織的定制時裝、15套哈密本土傳統服飾、80套來自河南的高端時裝……16日“2016中國哈密絲路新韻高級時裝發布會”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其中30套定制時裝為哈密本土繡娘的刺繡作品。
目前哈密維吾爾族刺繡共有21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維吾爾族刺繡企業及合作社231家,有技能熟練的繡娘4000余人。
阿加汗·賽買提是哈密維吾爾族刺繡國家級傳承人,一頂傳了六代的小花帽講述著一個刺繡世家的傳承。阿加汗保存和創制的刺繡圖案有300多種。兩個女兒從小跟著她學刺繡,17歲的外孫女古扎麗努爾·斯坎旦耳濡目染,抱定要當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志向,現在已擁有設計專利49項。
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哈密在行動。2016年3月國家文化部在哈密設立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站集哈密傳統刺繡非遺傳承人群培養、實訓、研發、成果孵化、展示、品牌導入、市場推廣等多元化功能于一體。雅昌文化集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哈密行署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致力于對哈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傳統刺繡的工藝保護傳承和市場化開發,以“密作”為公用品牌,建立研發體系、標準體系和品牌營銷體系,哈密刺繡產業進入品牌經營時代。
哈密市文化館館長崔建兵介紹,雅昌文化集團先后選派3個國家級著名設計團隊6個批次開展哈密民族刺繡研習項目專題考察調研,在保護好哈密民族刺繡歷史文化傳承基礎上,對哈密傳統刺繡產品從服飾、家紡到辦公生活用品進行市場研發。截至目前,已開發包括帆布包、收納包、抱枕、杯套等超過300款的民族刺繡新產品,有力提高哈密民族傳統刺繡工藝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過去這種刺繡主要應用于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如今正在融入家居生活,傳統與現代對接,古韻與新風交織,古老的刺繡技藝煥發時尚光彩,精美的刺繡作品妝點美好生活。哈密“密作”刺繡產業正進入錦繡新天地,向人們展示哈密傳統刺繡工藝的新魅力。
綿巧雙手繡“錦花”
裁剪、縫紉、熨燙……12月15日走進哈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部戰略新興產業園,哈密市新世紀服裝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400多名工人正緊張地忙碌著。隨著業務不斷擴展,這種忙碌已成為一種常態。
作為哈密市具有代表性的紡織服裝企業,新世紀服裝有限公司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及各類先進的制衣設備和嚴格的質量管理、檢測體系,主要生產高檔西裝、職業工裝及學生裝等?,F擁有員工500多人,年產服裝70多萬套,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目前該公司正積極拓展南疆市場,已在英吉沙縣設立分公司,帶動當地就業1500余人,實現年產值4000余萬元,其生產的“新大新”品牌服裝遠銷廣州、甘肅等地。
哈密服裝制造業已初具規模,而且創出了自己的品牌。據哈密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建勇介紹,截至目前,哈密紡織服裝類相關企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共有300家,其中民族傳統刺繡行業有230家,年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已形成年加工棉紡12萬錠、服裝年加工200萬件(其中職業工裝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件)及民族繡品100萬件的規模。
和職業工裝一樣,哈密的民族刺繡和民族服飾正在快速崛起,出現一大批有民族特色、市場前景的服飾和刺繡。哈密伊州之花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已建成總投資1580萬元的標準化民族刺繡加工生產線,每天有198位刺繡能手在生產線緊張地忙碌著,產品遠銷內地多個省份;哈密市夏娃刺繡工藝品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生產的民族服飾,成為特色旅游紀念品和饋贈親友的特色禮物。
圍繞“雙基地”建設,哈密職業工裝與民族服飾比翼齊飛。李建勇說,哈密紡織服裝產業將走出一條“傳統+時尚、密作+文化、產業+援疆”的特色之路,最終將打造職業工裝及民族特色服飾創意、研發、設計、培訓加產業總部基地。哈密打造職業工裝和民族服飾產業“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