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下中國政經語境中最熱的詞匯,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也成為供給側改革與調整的方向性任務。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一屆年會的講話中指出,包括紡織行業在內的傳統制造業,都要更多的利用供給側改革這樣的機遇,化“危”為“機”,把可以調動的所有潛力空間用足,把有關供給側創新政策給出的空間用足。面對“十三五”,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創新驅動升級發展。
紡織行業穩中有升,去產能去庫存壓力猶存
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整個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63710萬億,同比增長5%;利潤總額超過3300億,同比增長6.8%;行業投資超過10000億,同比增長15.1%。
業內人士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個行業尤其是原材料行業幾乎全線虧損之際,紡織行業還能有5%業務增長、6.8%的利潤增長是非常不容易的。
為什么紡織服裝的經濟指標表現會比其他工業品要好?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看來,這是因為紡織業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早就抓了結構性改革,包括產業結構的改革和產品結構的改革。
“產業結構的改革是向產業用紡織品側重,所以在’十二五’期間,到2015年年底產業用纖維加工占的比重超過了1/4。而產品結構的調整,更是多數紡織企業親身參與的。所以相對其他行業來說,紡織企業現在更主動一點。”高勇稱。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15年紡織行業的發展較為平穩,但是庫存、產能過剩問題仍是其發展路上的特大障礙。
統計發現,以2015年中報為例,在82家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中,有61家公司的商品庫存金額超1億元。其中,多家上市公司的商品庫存金額甚至超10億元之多。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潘建成表示,產能過剩、庫存過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化解產能。為什么化解不掉?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邊化解,一邊新增。
“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是什么?是長期和短期的問題。”潘建成稱,“天天救火,火永遠是救不完的,所以必須構建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態勢。而要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態勢,中國經濟目前問題的關鍵和本質是結構,需求側往往是總量,供給側才能針對性地解決結構問題。”
紡織企業“軟硬兼施”,驅動升級發展
“需求側永遠有動力,真正的創新都是發生在供給側。”賈康認為,“當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作為全局性部署,事關我們如何引領新常態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通盤考慮。”
賈康談到,如今,“新常態”其“新”已在經濟下行中明朗化,而其“常”則還未實現,需要完成探底,在企穩后對接一個增長質量提升且盡可能長久的中高速增長平臺。為處理好新階段動力機制轉換與優化、促使微觀經濟主體潛力與活力充分釋放的相關問題,十分需要注重在整個經濟體系的供給側,正確把握改善其環境與機制的思路和要領。因此,面對“十三五”,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創新驅動升級發展。
對此,潘建成十分贊同。他認為,供給側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核心的就是提升創新能力;而真正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則是必須和短期行為要一刀兩斷。
顯然,作為紡織化纖技術和設備的提供者,歐瑞康(中國)是很有發言權的。
據歐瑞康集團中國區總裁王軍介紹,一直以來歐瑞康都是以高效、高質量、低消耗、低排放為發展目標,并且完全是以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作為主導方向。
“具體來說,我們在過去所做的和將來仍然要做的就是整個化纖生產過程中,所有的資源充分利用和高效利用。這里面不僅僅是原料,也包括能源、人工、土地和水的應用。而要實現這一切,我們一方面要在軟件方面實行流程升級、流程優化和本身流程再造;另一方面在機器和裝備等硬件方面也在不斷進行優化升級。”王軍稱。
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慶寶則認為,制造業要搞清楚自己的調整方向。“制造業調整,首先要適應環境。環境的變化倒逼企業進行調整。另外要清楚自己要調整到哪里去,要考慮到市場的因素和政策的因素,更要考慮成本的因素,這樣產業調整才有可能成功。”紡織業去庫存壓力猶存 紡企軟硬兼施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