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2015年我國印染行業的重心,或許只有“環保”二字可以擔當。在剛剛過去的7個月中,政府重拳出擊,加大整治力度,從年初的石獅告別燃煤時代,到近期的柯橋印染企業集中監控,各紡織集群環保戰可謂是愈演愈烈,各出奇招。而各家印染企業也不甘落后,積極響應,紛紛加入到加大技改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隊伍中去。
柯橋“零點行動”進行時
對印染行業來說,2015年是經受考驗的一年,但同時也是實現大跨步的一年。國內勞動力優勢不再,國際需求減弱,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重壓力下,外貿依存度高的我國印染行業感受陣陣“寒意”。而與此同時,隨著生態環保要求日趨提升,印染行業也在前赴后繼進行廢氣、廢水、污染等整治,以此實現提升和發展。
“大力整治污染行業,是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浙江紹興市委書記陳金彪在近日走訪柯橋區濱海印染產業集聚區時特別強調。據了解,目前柯橋區已有183家印染企業、1762臺定型機安裝了靜電二級在線實時監控系統。自7月1日零點起,柯橋區環保局根據定型機廢氣在線監控平臺報警信息實施環境執法。通過近半年來的整改調試,該系統已能準確地反映企業定型機靜電二級處理裝置運行狀況。據介紹,目前平臺每半小時對在線監控數據進行更新,24小時共采集數據48次。
此外,結合這次“零點行動”,柯橋區還啟動了印染等污染行業整治提升百日攻堅行動,主要涉及全區200多家印染企業。目前,已有過半企業順利通過整治提升、現場核查驗收,拿到了“綠色通行證”。
石獅多策并舉節水省氣
面對巨大的環保壓力和產業升級挑戰,作為紡織工業的中間環節,印染行業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爭議”。為此,石獅市首家具有認證資質的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日前正式投入運營。泉州市染整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方面表示,在印染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的環境評價、環保驗收、定期監測、產品認證、成果鑒定、訴訟證據等過程中,均需要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數據報告,而具有權威資質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的誕生,將為石獅市經濟社會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高效利用和配置資源、發展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的清潔生產增長方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石獅今年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而創新的主體,自然少不了企業的參與。其中,日冠(福建)針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研發出雙面冷染印染機,在相同產能下,一年節水達64萬噸,節省蒸汽3500噸。該企業董事長助理朱紅波表示,新研發的雙面冷染印染機,改變了傳統浴缸、平網、圓網染色,高溫固色等染印方式,通過特殊的前處理劑,再經過4個印花滾直接將顏色、圖案印到白坯布上,該研發已進入市場推廣期。
據悉,石獅印染行業整體轉型升級工作現已全面啟動,印染行業將建立排污體系,并形成稅收、節能減排貢獻綜合評價機制。
企業摒棄傳統模式快速升級
“印染企業實行環保標準化管理是一個趨勢,是必然的,各個企業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認真對待。印染企業標準化管理以《印染行業準入條件》作為依據。但這僅僅是最低標準,而不是最高標準。”廣州市東海鵬染整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勇十分重視節能環保問題,他建議:“紡織印染企業標準化管理必須要企業管理者具有超前的生產認識并擁有設備的硬件和軟件。不要僅考慮硬件,而忽略了軟件的配置。”
據李志勇介紹,東海鵬近幾年來引進了德國THEN氣流染色機、立信染整設備共49臺和8臺門富士后整理設備,生產管理系統則采用ERP信息化管理系統。去年,該公司被評定為國家第二批印染行業準入企業。
為了打好環保這場持久戰,一大批與印染相關的新技術、新管理方式也如雨后春筍,為行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環保法規已經開始執行,印染行業污水排放標準提高,在當前印染企業環保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節能減排無疑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眾所周知,印染污水COD高主要是因為廢堿殘留、漿料、表面活性劑殘留、染料殘液等造成的。潤泰經過一年的研究,逐漸完善并推出了新一代低溫環保精煉劑SA-80A,采用低溫煮練氧漂低堿工藝,可以降低污水COD值的30%。”石家莊潤泰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趙立強介紹道。
防水防油劑整理后的織物,具有優異的防水防油性能,不易被水和油污沾濕,能增加織物高的附加值,越來越受到下游企業重視。“大金始終銘記自己保護環境的責任和使命,不斷開發新型環保產品,經過不斷的努力成功開發出新型PFOAFreeC6品防水防油劑。”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防水防油營業部鄭建明表示,C6品防水防油劑耐久性強,并且在環境中殘留性低,安全綠色。
毋庸置疑,印染行業是紡織工業產業鏈涉及面最廣、產業鏈最長的一個重要環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有壓力才有動力,將挑戰轉化為改革的動力,定會推動企業穩步、高效、快速發展?,F在環保已經成為了企業的生死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許多地方文件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加大監管力度,未來紡織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說環保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畢竟“新常態”下的發展要的是質量,只有高質量,未來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