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全球纖維需求量在未來仍將保持增長。在新增需求中,化纖將占據主導地位。目前,世界化纖生產的重心逐漸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轉移,這給亞洲化纖工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當前,亞洲化纖產能約占世界化纖總產能的90%。與此同時,近20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復雜變化、原料價格的巨幅波動以及全球紡織產業鏈供求關系的變化,也讓亞洲化纖行業存在一定挑戰。隨著化纖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科技紡織品、高性能纖維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亞洲化纖業界的共同關注點。
強勢方陣
日本:強化產品附加值
2014年,日本紡織生產指數較2013年下滑1%。從上下游產業情況看,化纖市場維持不變,面料市場穩定,服飾及紡紗市場低迷。2014年,日本紡織產業出口值為88億美元,同比減少1%;進口值為403億美元,同比減少6%;貿易逆差創下新紀錄達到315億美元。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日本提出了“復興化纖產業”的口號,化纖行業向著更具附加值的方向轉變,力求在技術紡織品、高性能纖維以及圍繞全球變暖、污染、資源短缺等方面做出貢獻。
2010年~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的產量分別為99.1萬噸、102.2萬噸、98萬噸、98萬噸、97.6萬噸。其中,合成纖維的產量分別為82.3萬噸、85.4萬噸、81.2萬噸、81.2萬噸、80.5萬噸(同比下滑0.9%)。2013年~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出口量分別為44.4萬噸、44萬噸(同比下滑0.7%);進口量分別為21.3萬噸、24.2萬噸(同比增長13.7%);消費量分別為74.9萬噸、77.8萬噸(同比增長3.9%)。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消費量為77.8萬噸,應用于非服飾領域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66%持續增加至79%。
在紡織貿易方面,日本已簽署15個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日本與歐洲之自由貿易協議、日本—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議及更廣泛的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協議(RCEP)也已于2013年啟動。
日本化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強化技術開發及拓展應用領域;二是深化與拓展潛在應用領域,進行跨產業合作;三是促進標準化作業(JIS/ISO);四是提升組織化及全球化結構;五是加強環境保護責任。
韓國:專注功能性纖維開發
韓國近來年一直致力于功能性纖維的開發,不斷擴大自己的貿易版圖,強化紡織主體之間的合作基礎,增加弱勢領域的投資力度,確保競爭優勢。同時,韓國還利用全球價值鏈發展出口產品,推動電子商務,去除非關稅壁壘,利用出口加工區,使自由貿易組織利益最大化??芍^政策攻關最大力的國家。
從產能與產量看,2011年~2014年,韓國化纖總產能整體穩中有增,2014年年底,韓國化纖產能為179.5萬噸。韓國化纖總產量呈現逐年下滑態勢。從銷量看,2014年韓國化纖銷量為136.6萬噸,同比減少5.6%。其中,內銷75.4萬噸,同比減少10.2%;外銷61.2萬噸,同比增加0.3%。從進出口情況看,2014年,韓國化纖總進口額為12.24億美元,總進口量為42.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2%、23.7%。其中,聚酯絲進口25.9萬噸,同比增長38.6%,從亞洲各地區進口的量占其進口總量的86%。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數量最多,排名第一。2014年,韓國化纖產品總出口額為25.87億美元,同比減少2.6%。除了聚丙烯腈棉外,大部分纖維產品出口額均同比減少。從出口地區看,2012年~2014年,韓國出口到歐盟的化纖產品量最大,其次分別為美國與中國大陸。
總體來看,由于全球經濟復蘇遲緩導致化纖需求低迷及價格下跌,2014年韓國化纖產業贏利能力降低。接下來,韓國化纖產業應該持續開發新產品及技術,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及需求,同時依托與美國、歐盟及中國大陸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加速拓展外銷;應持續拓展產品應用范圍,由服裝用化纖研發和生產轉向高功能服飾用及產業用化纖產品發展,開發新的材料來促進產業整合,比如拓展汽車、造船、IT、電子行業用化纖產品;應更加傾向于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臺灣:注重差別化突破
紡織業是中國臺灣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其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14年,中國臺灣人造纖維制造業產值為1224億元新臺幣,占中國臺灣整體紡織產業總產值4392億元新臺幣的28%;人造纖維用量為126.3萬噸,占中國臺灣紡織纖維總需求量的85.7%。2014年中國臺灣人造纖維產量為277.7萬噸,其中短纖內銷約30%,出口比重高達70%左右;聚酯棉出口量最大,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
2014年,中國臺灣紗線的出口量為66.7萬噸,出口金額為19.9億美元,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出口額的17.2%。中國臺灣紡織品最大的出口市場為東盟10國,其余依次為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北美、中東、歐盟、日韓。同期,中國臺灣纖維的進口量為27.13萬噸,進口金額為10.8億美元,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6.4%;紗線的進口量為10.80萬噸,進口金額為4.15億美元,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2.1%。臺灣紡織品最大的進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其余依次為越南、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化纖原料中,除CPL需要進口,其他原料例如PTA、MEG、CPL和AN都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
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影響中國臺灣人造纖維行業的發展策略,近3~5年,中國臺灣的人造纖維產量均維持在280萬噸,行業已不再注重量的擴充,而是朝著差別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未來的發展,中國臺灣廠商已經著力將事業經營觸角延伸至上下游領域,進行垂直整合,橫向擴展進行整合。企業將與品牌直接對話,量身定制產品。化纖企業將逐步建立自我品牌,從上游的纖維原料,中游的織布染整,到下游成衣設計,設立品牌并進一步結合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競爭能力。
潛力方陣
印度:滌綸產業快速增長
在全球紡織品貿易中,印度的市場份額保持上升趨勢。2009年,印度紡織品貿易額約為580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約為3.56%。2011年,印度紡織品的貿易額約6800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7.24%,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約為4%。2013年,其紡織品的貿易額約為8000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37.93%,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也增長至4.56%左右。
具體到化纖行業,近5年,印度滌綸行業的增長尤其迅速,成為整個化纖行業的發展亮點。2010年~2014年,印度滌綸長絲的產量快速增長,分別為2300萬噸、2450萬噸、2700萬噸、2889萬噸、3070萬噸(較2010年增長33.48%);滌綸短纖的產量也快速增長,分別為970萬噸、880萬噸、1124萬噸、1215萬噸、1310萬噸(較2010年增長35.05%)。
2010年~2014年,印度其他化纖子行業的發展相對穩定。其中,粘膠長絲的產量微幅振蕩,分別為41萬噸、42萬噸、43萬噸、44萬噸、37萬噸;粘膠短纖產量基本穩定,分別為305萬噸、323萬噸、337萬噸、361萬噸、306萬噸;腈綸短纖產量分別為79萬噸、78萬噸、74萬噸、96萬噸、77萬噸;錦綸簾子線產量分別為65萬噸、68萬噸、70萬噸、69萬噸、69萬噸;丙綸長絲產量分別為13萬噸、13萬噸、17萬噸、13萬噸、11萬噸。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印度憑借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和龐大的消費者基礎,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和充足的原料優勢,利用優惠的紡織行業政策,成為了全球纖維行業未來發展中非常具有潛力的國家。
越南:依托產業園引投資
越南紡織業有20年的發展歷史,近幾年紡織業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15%。越南紡織產業規模比較大,2014年,紡織市場收入為282億美元,出口額為240億美元,其中,46%出口到美國,16%出口到歐盟,13%出口到日本,8%出口到韓國。
近年來,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匯率波動等原因,紡織訂單逐漸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印度和東盟國家將成為全球紡織工業鏈的重要力量。而在東盟10國中,越南是東盟及WTO正式成員國,越南加入TPP組織(即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目前正在談判,如果談判成功,越南正式成為TPP組織成員,屆時越南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將享受零關稅,這些都非常具有優勢。
越南紡織和服裝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目前,越南有紡織產業工人250萬人,紡紗620萬紗錠,織物產量17億平方米,服裝出口額24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紡織產業工人將增至500萬人,紡紗將增至1790萬紗錠,織物產量將增至120億平方米,服裝出口額將增至400億美元。
越南政府出臺系列政策鼓勵紡織業發展,并且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同時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工業園區吸引投資。
越南南定市的RangDong工業園區就是其中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項目,該項目的目標是建成一座世界級的混合紡織供應鏈創新模式的紡織供應城。該項目可以用135工程概括:1個骨干,3個中心,5個區域。1個骨干是指基礎發展的主軸,3個中心是指兩個大型工業服務中心與一個大型文化展覽中心,5個區域包括兩個大型工業園區,一座世界級紡織文化鎮,濱海湖體育休閑旅游區以及海濱生態旅游度假區。
印尼:滌綸和粘膠是亮點
紡織工業在印度尼西亞的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供了153萬個就業崗位,相當于制造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2%。近5年,受消費量持續快速增長拉動,滌綸短纖、粘膠行業的產能和產量增長較快,進口量也快速增長。
2014年,印尼化纖總產能為234萬噸,共有19家生產商,產量約為180萬噸,平均開工率為77%,其中,滌綸短纖、粘膠行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亮點。
2010年~2014年,印尼滌綸纖維產能與產量整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5年,預計印尼滌綸總產能將達到176萬噸。滌綸短纖和滌綸長絲在未來2~3年沒有增加產能的計劃。2010年~2014年,印尼滌綸纖維與粘膠纖維進出口也整體快速增長,其中,印尼滌綸長絲進口量2014年較2010年增長178%。當前印尼化纖原料PTA產量可以自給自足,出口、進口量較少,MEG產量維持在21萬噸,約68%的MEG依賴進口。
當前印尼紡織產業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如何開發新產品,如何在紡織工業的各個行業(上游、中游、下游)中建立一個有競爭力的垂直產業鏈;二是如何在開發更好質量、更具競爭力產品的基礎上,擴大出口市場;三是如何提高效率和生產率。
對于這些挑戰,印尼政府應該采取一定措施。首先應該增加新的投資,特別是為中游行業提供更加現代化的設施和更好的融資安排。印尼政府已于2007年推出了紡織工業的振興計劃,受益于該項計劃,紡織行業已成功更換了老化的機械設備,目前,這項計劃仍在繼續實施,以促進紡織行業的現代化。2015年,印尼的政策重點,預計將更多地放在機織和針織行業上。
新秀方陣
巴基斯坦:4廠商構成聚酯主力
紡織行業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行業之一,巴基斯坦出口份額的約50%是由紡織行業貢獻的,紡織行業占巴基斯坦制造業的比例超過45%,對國家GDP的貢獻約為8%。巴基斯坦是全球第四大聚酯短纖維消費國,僅次于中國、印度及美國。2014年,巴基斯坦的聚酯短纖維消費約為46.8萬噸。2014年,合成纖維進口額占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9%。
巴基斯坦主要有4家聚酯纖維生產廠商,這4家生產廠商分別為:伊巴拉罕化纖有限公司(IFL)、巴基斯坦ICI公司(ICIP)、巴基斯坦合成纖維有限公司(PSL)、魯帕利聚酯有限公司(RPL)。
2010年~2012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產能維持在38.3萬噸,到2013年增長為56.5萬噸,2014年維持56.5萬噸不變(較2010年增長47.5%)。2010年~2014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產量呈現振蕩增長態勢,分別為37.0萬噸、37.1萬噸、35.9萬噸、38.9萬噸、36.44萬噸;產能利用率呈現逐漸下滑態勢,分別為97%、97%、94%、69%、64%(較2010年下滑34%)。2010年~2014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進口量分別為12萬噸、11.9萬噸、8.1萬噸、7.5萬噸、10萬噸;4家公司聚酯短纖的市場規模整體呈現先減少后增加態勢,分別為47.7萬噸、45.8萬噸、42.2萬噸、45.4萬噸、46.8萬噸。
由于巴基斯坦國內棉花獲取比較容易,巴基斯坦人造纖維人均消費量相對較低,而且人造纖維應用于汽車產業用、濾材、地毯等技術性紡織品方面的需求相對較低。同時,部分遠東地區出口商銷售性價比較高的聚酯短纖至巴基斯坦,這都對巴基斯坦國內纖維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挑戰。目前,巴基斯坦的紡織和人造纖維行業已采取自救措施以解決能源危機,加快行業發展速度。
馬來西亞:依賴出口促發展
近年來,馬來西亞紡織行業發展很快,2014年其紡織及成衣出口額達31億美元。紡織及成衣出口額占馬來西亞制造業總出口額的2%,位居第11位。
從化學原料進出口方面看,馬來西亞的PTA及MEG可以自給自足。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PTA進口量與出口量都逐年遞減。同期,馬來西亞MEG出口量與進口量呈現逐年遞增態勢。
從化纖產能及產量方面看,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產能開工率相對穩定,約為83%~86%;化纖總產量微幅減少,分別為52萬噸、51.4萬噸、50.2萬噸。其中,聚酯絲產量貢獻最大。從化纖產品進出口方面看,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總進口量呈逐年遞增態勢,分別為3.9萬噸、4.3萬噸、4.8萬噸(較2012年增長23.08%)。馬來西亞化纖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大陸,其次分別為中國臺灣、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化纖量約占馬來西亞化纖進口總量的39%。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總出口量呈振蕩增長態勢,分別為36.7萬噸、36.2萬噸、39萬噸(較2012年增長6.26%),其化纖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
目前,馬來西亞化纖產業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由于化纖產能開工率不足及市場狀況不穩定,化纖產業長期產能過剩;二是由于市場的不景氣造成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廉價銷售,在利潤低的同時,還易引發貿易摩擦;三是上游原料價格變化波動大,造成產業營運的不確定性及風險的提高。
從目前情況看,馬來西亞化纖、紡織及成衣的國內市場小,須依賴出口以促進發展。因生產差異化產品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才使得行業得以維持其競爭力。馬來西亞各企業應該有效地采取一些策略來應對挑戰,包括通過結合其他相關行業以擴大產品多樣化、向生產成本較低國家轉移、善用自由貿易協議的優勢促進貿易發展等。
泰國:與文化共舞尋出路
紡織業是泰國最大的制造業,覆蓋了從纖維到成衣生產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但是從2005年到2014年,泰國紡織企業呈現逐漸減少態勢,紡織企業總數由4440家減少到4041家,其中泰國化纖企業數量從17家減少到12家。2011年~2014年,泰國的纖維行業開工率約在70%,腈綸行業開工率80%,亞克力和棉絨行業開工率約維持在100%。
2012年~2014年,據泰國海關統計,泰國化纖進出口方面均呈現下滑態勢。其中,化纖進口額分別為1.922億美元、1.872億美元、1.823億美元(較2012年下滑5.43%)?;w出口額分別是6.732億美元、6.426億美元、6.001億美元(較2012年下降了12.18%)。泰國化纖主要出口到東盟地區,2012年~2014年,出口額分別是2.658億美元、2.6381億美元、2.1104億美元。
由于泰國國內需求和出口形勢低迷,勞動力短缺造成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2015年,泰國紡織行業有大量的工廠倒閉,很多企業也減小了生產規模和產能,這是泰國紡織行業目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泰國將高性能纖維與文化紡織品相結合,探索出路,通過推動軟實力的發展,形成高科技的紡織產業鏈。 亞洲化纖三大方陣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