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五年前,時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的邱夷平教授在網上的一聲吶喊,開啟了該校特色援疆的篇章。
從上海到新疆,4000多公里路程,40多個小時火車,今年暑假期間,東華大學紡織學院36名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塔里木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7名本科生,以及部分教師組成的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第五期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援疆團,踏上了為期16天的社會實踐之路。
作為援疆團的發起者,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邱夷平僅僅是在網上發了個帖子,便立刻引來了一群學生響應。“這樣有目標、分層次、不斷推進的社會實踐,培養了一群有專業知識、民族情懷、責任意識的當代新青年。”邱夷平說。
“說走就走”的援疆團
五年前,時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的邱夷平教授在網上一聲吶喊:“敢不敢坐五十幾個小時的硬座火車,重走當年知青援疆路?”沒想到他的號召立即得到了東華師生的積極響應,當年(2011年)便正式組建第一期援疆暑期實踐團,以發揮紡織學科優勢為特色,開啟了特色援疆的篇章。
這一“說走就走”的社會實踐一堅持就是五年,作為援疆團總指導的邱夷平每次都親自帶隊,他說:“2015年正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如今新疆正在大力發展紡織產業,而學生對新疆的了解卻很少,通過每年的社會實踐,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國家紡織行業大發展地區的情況。”在東華紡織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搞紡織的怎么能不到新疆這個棉紡重地來看一看呢?
五年來,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很多海歸的青年教師主動請纓加入援疆團;也有人從援疆團的一名普通的援疆團成員,成長為了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的專業教師;還有更多的學生因為援疆團與新疆解下了不解之緣……五年來,已經有十幾個曾經的援疆團員回到新疆各地工作,成為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薪火相傳“援疆路”
8月4日,搭載第五期援疆團從上海出發的z40列車開開停停,萬里援疆路第一步就邁出的有些艱辛。“古城西安看海,秦兵馬俑變海軍,隴海線被淹,‘一帶一路’大通道受延阻。”因為鐵路西安段發生泥石流,鐵軌被沖斷搶修以至于火車不斷晚點,援疆團的成員們也忍不住調侃起來。經過72小時的奔波,援疆團終于抵達各個社會實踐點。
第五期援疆團中有9名博士,本期援疆團阿克蘇小分隊的隊長吳佳駿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幾年我國紡織業向西部以及中亞等地轉移,國家又給予新疆很多政策支持。”吳佳駿說,“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去實地考察一下新疆紡織業的發展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新疆正慢慢吸引內地的企業去新疆投資發展,這不僅帶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與發展,也促進了新疆的穩定與團結。”
每個援疆團的小分隊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這樣在一起的機會在學校里比較少,但在新疆實踐的日子里,各分隊隊員們面對不同的受培訓對象,經常在一起熬夜備課,及時調整修改ppt內容及講座的難易程度。雖然辛苦,卻讓整個團隊的成員充滿成就感。“我們所學的知識,真正能夠學以致用,看到團隊的小伙伴都在成長,我也覺得很高興。”吳佳駿說。
“新疆時間睡覺,上海時間起床。”這是援疆團的真實寫照。援疆團副團長李東說,“白天,我們穿梭于庫爾勒市的大街小巷,尋找散落在城區各處的服裝廠、奔波在開發區工業園、走訪坐落此地的紡織廠;夜晚,我們則忙著寫通訊、寫心得、整理報告,經常持續到深夜一兩點鐘。”即使是這樣高強度的社會實踐,東華大學的學生們依然忙得很開心,“調研活動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了新疆巴州地區紡織服裝業發展現狀,更讓我們深入生產一線學以致用。”
抓飯、拌面這是援疆團隊員們每日主食,烤肉、大盤雞、各種香甜的瓜果,更讓隊員們愛上了新疆這片熱土。“印象中的新疆是茫茫戈壁灘,來了之后才知道新疆有這么多資源,新疆人民這么熱情。”援疆團成員楊穎說,“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到新疆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短短半個月的社會實踐已經結束了,但這段新疆行的經歷卻讓每一個“90后”大學生加深了對新疆的認識,很多學生都說有機會還要再來新疆。東華大學援疆團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跡、灑下了汗水、播種了情誼,“紡織援疆,專業興疆”之路在一屆屆援疆團薪火相傳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東華大學一條“說走就走”的援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