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近日,美國非織造工業協會發布了2015年1~5月全球生態非織造布發展概況。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生態非織造布產量的增速達到21%,產值達到45億美元。其中,無害染整作為生產生態型產業用紡織品最關鍵工序,其生產投入在今年5月底首次達到10億元。美國非織造工業協會產品技術安全部門負責人杰克·斯飛德表示,無害染整投資的急速上升,足以體現這是未來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確保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和使用安全性的必然選擇。
不同標準致使市場應用亂象叢生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劉建勇明確指出,生態非織造布無害染整的大趨勢逐步明顯,但由于目前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技術和認識上的問題,因此,國際上將生態非織造布的認定標準分成兩種。
一種是以“Eco-Label”為代表的全生態概念。依據該標準,生態非織造產品所用的纖維在生長或生產過程中應未受污染,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生態非織造產品所用原料采用可再生資源或可利用的廢棄物,不會造成生態平衡的失調和掠奪性資源開發,即所謂的廣義生態紡織品的概念。但由于這一標準相當嚴格,因此參照這一標準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
另一種觀點是以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國家的13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為代表提出的有限生態概念。目前,實際生產中主要依據這種觀點,即在非織造產品在后整理印染過程中,進行毒理學測試,并進行相應的標志,以判別其是否符合環境保護和生態指標的要求。
然而,盡管有限生態概念對部分產品規定了使用界限,但是大部分項目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只能互相參照其他國家的規定和做法,相對比較模糊。沒有統一標準的國際市場,正在急切地尋求“融合點”。
中國市場更傾向于有限生態這一觀念。劉建勇表示,“有限生態”這個概念本身相對廣泛,就企業自身而言并不容易把握,這也為一些不良企業乘機“侵入市場”提供了一定機遇,因此,目前國內市場上許多染整整理劑和添加劑都存在生態問題。
染整效果與環保指數不成正比
生態非織造產品完整意義上的定義包括4個方面:原料資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環境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在使用過程中,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環境不會受到損害;廢棄以后能在自然條件下降解或不對環境造成新的污染。
劉建勇表示,生態產業用紡織產品的目標是在使用時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對產業用紡織品上的有害物質進行合理限定并建立相應的品質監控體系,例如對于部分染整助劑的禁用以及綠色助劑概念的進一步落實。
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成員國正在討論關于部分助劑的禁用問題,但是至今并沒有提出禁用染整助劑的品種,這主要是由于染整助劑的分子結構和復配成分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禁用助劑的難度。
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發幾乎為零。在非織造布的染整過程中,大部分產品還是采用易燃、易爆的溶劑型助劑加工生產,不僅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而且對人體健康構成很大威脅,在出口中面對歐美“綠色壁壘”時,越來越多地受到限制。
身居一線的浙江佳禾無紡后整理有限公司技術經理趙新哲指出,不同的染色整理劑,在非織造布表面形成薄膜的效果也不甚相同。目前國內大多數后整理企業采用的是印染助劑揮發物理成膜技術以及熱熔成膜技術。雖然印染助劑形成的薄膜與基體并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但印染助劑還是可部分深入非織造布表面凹凸的部分,盡管可以賦予印染后產品耐久性,但是會導致涂層后產品厚度的增加,同時使產品手感變僵硬,且并不十分環保。
“盡管大多數非織造布生產企業十分注重改良印染工序,染整效果與環保效果難以一致,始終是企業生產埋下的一顆定時炸彈,只有徹底消除環境隱患,生態非織造布才能擁有發展前景。”趙新哲表示。
甲醛清除新標準功效發揮依舊難
非織造材料綠色染整的關鍵,是消除甲醛的危害。甲醛作為反應劑旨在提高染整助劑在非織物上的耐久性,但染整助劑的游離甲醛和釋放甲醛造成非織造布上含有超量的甲醛,致使織物上甲醛含量有可能超過有關規定的限定值。以甲醛為交聯劑整理后的非織造布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部分未交聯的或水解產生的游離甲醛會釋放出來,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雖然說目前各國的法規或標準均對產品的游離甲醛含量作了嚴格的限制,例如不直接接觸皮膚的產業用紡織品的游離甲醛含量不能超過300mg/kg,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
美國非織造布工業協會在發布全球生態非織造發展概況的同時,發布了最新版本的“生物醫用非織造布甲醛檢測標準”,這一標準將于8月1日執行。該標準執行后,用于與人體接觸的非織造材料將擁有全球統一的檢測標準。“標準的出臺可以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但企業認知度不高、了解力度也不夠,從開始執行,到產生效果,這個過程耗時不會太短,估計還會有一批企業因此出口受阻。”趙新哲有些憂慮。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一家與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共同合作的公司宣布,公司正在研究一種名為耐酸黃的甲醛縮聚物類的生物可降解分散劑,這類分散劑不受甲醛限制的影響,并且其生物降解性很強,大約有70%~75%的部分可實現生物降解,這將會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