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紡織業是福建省傳統優勢產業,但優勢并不代表高枕無憂。面對新常態,紡織業如何破解勞動力成本上漲瓶頸,提高產業環境友好度,全方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龍峰給出的答案是,不比規模比品質,做好有內涵的“加法”,提高市場競爭力。
高位“嫁接”頂尖的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理念和技術,龍峰正一步步將新工業園打造成全球領先的錦綸織造工業園,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朝高端制造業邁進。去年,行業權威機構授予龍峰“中國錦綸新材料行業第一”的金字招牌。
做頂尖的智能制造
4萬平方米車間,1000多臺智能織機,只要60多名工人。
龍峰新工業園,一期織造車間去年3月投產,二期今年初開建,預計11月建成。近日,記者一進車間,就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第一層4萬多平方米的車間里,1000多臺由日本津田駒生產的智能噴水織機一刻不停地運轉。
機器設備之外,竟見不到多少工人。“這是目前國內錦綸織造行業中單體規模最大、設備數量最多、智能程度最高的織造車間。”技術研發副總監衛巍介紹,加上舊廠區,龍峰目前擁有日本、瑞士進口的噴水織機2000多臺,錦綸織造全實現智能生產。
龍峰這一步,是基于形勢做出的主動突破。
2001年,龍峰建成投產,并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金融危機后,紡織業快速復蘇,如何應對產業大規模擴張帶來的激烈競爭?如何同時做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質?
龍峰提出“無人化”目標,且要做就做最頂尖的。
“按傳統的生產方式,新工業園一期織造車間1000多臺設備三班輪流運轉,至少需528人。”衛巍說,“現在三班運轉只需190人,平均一班60多人,降低64%的用工量。”
織造的上道環節,是穿棕。一個盤頭約有1.5萬條紗線,若手工穿棕,一名熟練工一天只能做一個盤頭,效率不夠高,且質量沒保障。公司引進的瑞士史陶比爾自動穿棕機,每臺可代替30名員工,效率、質量均有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龍峰引進智能設備,并不照單全收。作為津田駒在全球的最大買家,公司在訂購這1000多臺智能噴水織機時,向對方提出6大項48小項的技術改進要求,以更好滿足自身實際需求。
“瞧,在這里織出的錦綸布,密度高、韌性強,又有很好的透氣性。”在一臺噴水織機面前,衛巍用手扯了扯已織好的一段錦綸布說,“這最適合做輕量型羽絨服的面料了。”
目前,龍峰正與國際知名的機器人企業洽談,以在更多生產環節設計使用機器人作業系統。其中,卸布、運布環節有了初步的設計方案。
綠色低碳滲入產業細胞
生產1萬米錦綸布,僅需新鮮水0.3噸,廢水零排放。
紡織業就是污染的代名詞之一?在龍峰,固有的認識正在被改變,紡織完全可變身“綠色紡”“低碳織”。
噴水織機,需采用噴射水柱牽引緯紗穿越梭口。那么,龍峰的用水達到什么水準?
衛巍提供了一組數據:通過設備引進和工藝改進,龍峰每生產1萬米錦綸布,需取用新鮮水0.3噸;現在行業平均水平為4-5噸。“在錦綸織造行業,生產過程取用新鮮水多與少,是衡量織造水平低與高的重要標準。”
新工業園一期織造車間的年產能,在2億-3億米。待二期投產后,累計至少有4.5億米。由此產生的節水量,可想而知。
去年,龍峰參與起草了長絲織造產品取水定額國家標準。距離標準的執行尚有時日,但龍峰已早早跑贏對手。
節水,龍峰還有別的殺手锏。通過與同濟大學合作,龍峰新工業園的中水回收系統作用明顯,對生產用水處理后,實現廢水零排放。95%的水質達到可養魚的標準,全回收再利用;剩余5%的固廢沉淀,則通過擠壓送往垃圾焚燒廠。
做好有內涵的“加法”,絕不僅僅只是改造生產流程,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那么簡單。對正在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福建而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生態友好”四字。產業內涵發展,須有更亮的生態底色。
除了水,電亦是紡織業需大量消費的資源。龍峰的“電文章”,和“水文章”一樣吸引眼球。
“公司決定投資2億元,與華電集團合作,在龍峰新工業園建設設計規模達5兆瓦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提供生產用電。”衛巍說,目前,項目方案已通過審核,等二期織造車間建成后,將在一、二期廠房屋頂同時施工。
5兆瓦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其發電量相當于龍峰年用電量的三成。如此一來,標準煤的消耗量將減少不少。
透過“水文章”“電文章”,龍峰努力做好“加減法”——“減”的是成本,“減”出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空間和潛力;“加”的是效益,“加”出決勝未來的底氣和資本。
高端制造業的基因,正向龍峰的每一個細胞滲透……
專家點評>>>
傳統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共同領舞”
黃茂興(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龍峰的實踐說明,新常態下,制造業要爬坡過坎、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引領傳統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共同領舞”。
一方面,傳統產業要積極搶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中國品牌制高點,為傳統制造帶來的發展紅利,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朝高端制造業邁進。
另一方面,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要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創新驅動,不僅要為高端制造業保駕護航,同時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傳統制造業的應用,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組織方式,推動制造方式和商業模式轉變,讓傳統產業擁有高端制造業基因,從而不斷釋放轉型升級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