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實施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去年7月7日和今年5月14日自治區兩次召開黨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工作。在5月14日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同志指出,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是自治區黨委落實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的具體體現,要把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重視,從發揮新疆優勢資源的戰略角度和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來認識。
借助政策、資源、電價、供地、區域、通道和援疆等優勢,我區紡織服裝產業邁進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14年紡織服裝固定資產投資達96.15億元,較上年增長76.1%,創歷史新高。新增就業4萬余人,實現了“開門紅”。但在快速發展中,也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與挑戰,值得我們重視,需要積極應對和努力解決。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梁勇
一、發揮資源優勢,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并取得了明顯成效?,F階段,新疆紡織服裝產業主要以棉紡織和粘膠纖維產品為主,占整個紡織服裝產業比例高達80%以上,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但我區棉紡織企業多以純棉紗生產為主,混紡紗線較少,產品品種單一,受棉價的影響甚大,且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各地制定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中,多以發展棉紡織或粘膠纖維產品為主,把新增棉紡紗錠數量作為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主要任務,“三城七園”重點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紗錠數量規劃已遠遠超過了10年規劃綱要中確定的紗錠目標,在毛紡織、麻紡織、針織品、絲綢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等產業發展上,較少涉及,產業發展單一,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單一的棉紡織和粘膠纖維產業發展不僅不利于優化我區紡織服裝產業結構,也不利于下游服裝產業的發展,未來還可能因原料價格波動面臨整體性風險。2011年至2013年,在國內外棉花價差過大等因素影響下,全疆絕大多數棉紡織企業虧損嚴重,只有溢達、魯泰和華孚等全產業鏈或具有產品特色的國內優強企業在疆投資的企業盈利或持平,這個教訓值得吸取和總結。
如今,我區棉紡織產業面對著的不僅是國內企業,還有周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棉紡織產業的競爭,與印度、巴基斯坦的中低檔棉紡織品相比,我區棉紡織競爭優勢并不明顯,而中高檔棉紡織品則面臨著市場拓展與容量等問題。
因此,各地要按照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總體目標,結合各地資源優勢和特色,謀劃和推進產業發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紡織服裝園區和產業集群,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發展。在新一輪棉紡織產業快速發展中,各地要著力引進內地具有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優強企業,以國內紡織500強企業為主。對于設備和技術水平不高、沒有規模效應以及缺乏產業經驗和信譽的棉紡織項目不予立項和備案,不給予政策支持。
二、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努力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和水平
當今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正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競爭。近些年,中西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更加注重發揮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憑借著鮮明的產業定位、充裕的勞動力資源和人才優勢、特殊的金融支持以及地方優惠政策,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整體或局部的產業梯度轉移,如四川廣安紡織服裝產業園則體現牛仔服裝特色,承接“中國牛仔服裝名鎮”廣州新塘牛仔服裝企業轉移,目前已經有32家牛仔企業以及配套企業落戶。中西部地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對我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形成了挑戰。
我區紡織服裝管理和技術人員匱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后,向西市場通道尚未打通,加上受穩定形勢的影響,在承接全產業鏈轉移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困難。一些園區在招商引資中,缺少對產業的了解和認識,對全產業鏈型企業、外向型企業和產業集群中小型企業的實際需求缺少分析,采取簡單的不加選擇、不加區分的招商模式,也使招商效果大打折扣。雖然近兩年引進了一批國內優強企業,但全產業鏈的少、上下游配套產業少,就業容量大的服裝、家紡品牌生產企業少,沒有形成整體性、系統性與規?;漠a業引進。
因此,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支持紡織服裝產業的政策措施,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經濟實力雄厚的重點園區,促進產業集聚,發揮規模效應,提高承接轉移能力。要加大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和人才培養力度,堅持以企業培訓為主,將培訓資金和其他扶持資金與就業任務掛鉤,特別是重視少數民族管理類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的培訓力度。要抓住19個省市援疆的有利條件,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探索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委托管理和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要積極推動建立省際間、地區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重大承接項目促進服務機制等,引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有序轉移。
三、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著力破解服裝產業發展瓶頸
近些年,受經濟因素及全球需求不振的影響,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環境發生了變化,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不斷上漲,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東北部和東南亞國家轉移速度加快;企業兩級化現象嚴重,優秀品牌企業和供應鏈管理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穩健增長,附加值較低的中小微企業市場萎縮,生存艱難;電子商務改變了市場格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10—2013年服裝網購平均增速達51.2%,2014年服裝網購市場規模達7000億元。
與沿海地區相比,我區服裝產業發展面臨著技術人員缺乏、勞動力綜合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相關配套產業和設計、研發、檢測、電子商務等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后以及運輸周期長、成本高等問題,分工協作的產業集群化生產尚未形成。目前,我區服裝服飾產能只有5000萬件(套)左右,根據規劃綱要,到2017年,服裝服飾產能將達到1.6億件(套),據此測算,2015年—2017年我區服裝服飾產能規模每年至少要新增3600萬件(套),年平均增長率達48.5%,才能實現規劃目標,服裝產業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下一步,我區要出臺更加有利于就業容量大的服裝、家紡等終端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專項資金分配上,向服裝、家紡產業集聚程度高的園區傾斜,向入疆發展的國內外優強服裝、家紡品牌企業、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傾斜。積極推動襯布、紐扣等輔料生產企業入疆設廠。在重視引進國內優強服裝、家紡品牌企業的同時,還要大力扶持民族服裝服飾、穆斯林服裝服飾、手工地毯、刺繡等特色企業和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在南疆地區,要鼓勵服裝服飾、織造、地毯、刺繡等家庭生產、手工作坊及中小微企業在人口集中區域內集群化發展,方便各族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離土不離鄉。
四、以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開拓向西市場
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是出口,主要市場是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日本。近些年來,由于歐美市場低迷,企業在積極擴大內需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俄羅斯、中亞、西亞和拉美、非洲等國際市場,內需和出口市場各占半壁江山。
現階段,我區紡織服裝產業的主打產品是棉紗、粘膠紗等非終端產品,主要運往向東部地區,服裝產能較低,僅占本地市場需求的10%左右,少量地產服裝銷售到周邊省市和出口到中亞、俄羅斯等國。近兩年來,一批服裝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但由于技術水平、缺少訂單或市場開拓不力等原因,一些企業無法達產,只能依靠當地校服訂單或就業培訓費用維持生產或部分開工。未來三年,我區每年新增服裝加工產能5000萬件左右,光靠本地制服訂單和企業工裝加工生產是難以滿足的,必須大力開拓周邊省市和中亞、俄羅斯等市場,積極爭取向歐盟等市場的出口。
中亞五國面積是新疆的2.4倍,人口是新疆的2.8倍,由于紡織服裝產業較為落后,年進口服裝達500億元人民幣以上。俄羅斯紡織服裝產業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20%,主要依賴進口,中國服裝占俄羅斯進口服裝的50%以上。目前,從新疆口岸出口的服裝產品主要是制服、針織品、毛衣、襪品等低端產品為主,時尚化、品牌化的中高端產品占比甚微,其中90%是內地企業加工生產,地產服裝占比不到10%。因此,在積極拓展周邊省區市場的同時,面向中亞、西亞和俄羅斯等潛力市場是我區紡織服裝產業依托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和文化優勢的必然選擇。
因此,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難得機遇,我區要加大中亞、俄羅斯等市場調研力度,找出未來紡織品服裝的主攻方向,積極拓展向西市場,擴大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