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我國非織造布產業面臨著發展模式和增長動力的雙重改變,將實現由依靠投資驅動轉向全面創新驅動,由通過規模擴張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直銷提升,由單純追求速度增長轉向經濟增長、環境友好、員工發展和公平競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在6月5日召開的“2015年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協作創新發展論壇”表示。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表示,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紡織工業的發展重點將集中在數字化智能化加工制造和裝備、纖維材料開發、產業用紡織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創新、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其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整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李陵申表示,新常態下,中國非織造布產業面臨3大新的發展機遇,一是經濟社會、人口規模與老齡化推動醫療衛生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二是大氣污染與環境治理推動過濾分離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三是“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推動建筑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靳向煜認為,非織造產業應實施質效提升戰略,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制造服務化戰略,重點針對高效低阻煙氣過濾、環境材料及裝備、功能性智能化土工合成材料、醫衛材料等新材料工業,加強工程設計、施工及售后服務能力建設。
尋求最佳投資方向
——2015年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協作創新發展論壇精彩內容匯集
非織造材料作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中的重要分支,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今年一季度,行業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產量為92.4萬噸,同比增長10.89%;非織造布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8%和15.74%,利潤率達到5.86%,固定資產投資42.8億元,增長23.21%,而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大幅下降近30%,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然而,盡管非織造布產業發展迅猛,且仍舊保持上升趨勢,但業內依然存在大量亟須解決的難題。
本期,我們為讀者呈現多位業內專家在“2015年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協作創新發展論壇”的精彩觀點,希望為企業的投資方向及發展趨勢有所引導。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
非織造布生產大國應讓產品更加具備視覺沖擊
現階段,我國非織造布產業已經建立了涵蓋專用纖維、裝備、卷材、后整理助劑、制品以及工程服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條,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生產國。
目前,國內非織造材料具備4方面的競爭優勢,一是具備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面對各類需求的挑戰,非織造產品可以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其制品在性能、成本、可持續性等方面的優勢使其能超過傳統紡織材料;二是具備多種復合技術獲得性能優勢,使用多種纖維原料混合,其成網、固結、整理過程可以有多種工藝技術組合,從而讓產品獲得特別的性能;三是高效與輕量化的完美組合,實現了生產的高效性和材料的輕量化,效率效益優勢下的替代效應;四是具備明顯性價比與可替代性,巨大的內需市場和產品的技術特性、成本優勢、效率和新原材料的不斷成熟,推動了非織造布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總體來看,我國非織造布產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規模與成本,而在科技創新、市場與品牌推廣和企業精細化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我國非織造布產品的應用推廣除了與產品本身的性能和成本有關外,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習慣、強制性標準、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政策密切相關。
如今,中國非織造布產業面臨著眾多新的發展機遇,即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規模與老齡化推動醫療衛生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大氣污染與環境治理推動過濾分離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推動土工建筑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以此為前提,我國非織造布產業面臨著發展模式和增長動力的改變,即由依靠投資驅動轉向全面創新驅動模式、由通過規模擴張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實現質銷提升、由單純追求速度增長轉向經濟增長、環境友好、員工發展和公平競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要實現國內非織造產業的快速升級,需要從技術、裝備、市場等多方面進行突破。
技術提升方面,需要加快靜電紡絲非織造材料連續化生產與復合技術、PLA非織造材料加工技術和設備、閃蒸紡非織造材料加工技術和設備、基于生物柴油純化的分子螯合非織造布基復合膜制備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基于PM2.5空氣凈化的高效多功能非織造布基復合膜制備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閃蒸紡超細纖維及非織造布產業化生產工藝設計及設備研發、桔瓣型雙組份紡粘水刺超纖革基布及其服裝革生產技術、聚酯長絲非織造油氈基布加工技術的研發。
非織造布裝備方面,應加速非織造成型技術裝備開發,加快高速寬幅非織造技術升級,提高熔噴、紡粘及針刺等多種工藝在線復合成型、多層復合成型技術的產業化;提高裝備的功能集成化、生產自動化及設備配套水平;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術裝備開發,研究專用涂層、貼合、定型、分切、卷繞等整理裝備。
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方面,應加快改善非織造成型技術,研究高速寬幅非織造梳理鋪網技術裝備,高性能纖維織造加工中的低損傷高速纏結技術;研發新型納米級熔噴非織造材料加工技術和設備,多排熔噴高效超細纖維非織造制備技術,差別化小批量紡熔非織造材料加工技術和設備;復合加工技術與裝備,突破各種非織造材料之間的在線復合以及非織造材料與傳統織物、薄膜等材料的復合加工技術。
市場推廣方面,國內非織造企業應利用好國際、國內非織造展會這個貿易平臺,去展示自己的研發成果、創新成果及品牌建設成果,而非單純的尋求訂單。此外,國內非織造廠商在參展時通常將產品裁成方塊進行成列,缺乏形象、生動地展示,而國際知名企業多選擇將非織造材料制成終端產品,提升客戶的視覺沖擊,更易于市場推廣。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呂洪鋼:
全流程集成設備技術護航非織造產業快速發展
如今,中國的紡織產業正在向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方面轉變,面臨傳統裝備制造占比大,高端裝備主要依靠進口,裝備設計制造集成化、模塊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產業信息化技術及應用水平急需提升,新型非織造加工技術有待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為國內紡織機械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工業機器人、自動倉儲物流系統、智能化控制軟件在工業生產上的加快應用,正在推動紡織機械生產制造向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邁進。非織造產品種類多、精度高,對于設備的要求相應較高,對于智能化設備的需求更加急切。
生產自動化通常包括生產過程自動化、制造裝備自動化和生產管理自動化,而對離散制造業而言,應當完善“加工+物流=生產制造”整套工藝流程。數字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都屬于智能技術,只有根據需要,恰當地組合應用這些技術,形成解決方案,取得實際效果,才能實現預期目的。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發布的《關于開展2015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對智能化設備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該項通知指明,以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為方向的流程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以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為方向的離散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品)試點示范項目;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試點示范項目;以物流管理、能源管理智慧化為方向的智能化管理試點示范項目;以在線監測、遠程診斷與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試點示范項目,是紡織智能設備發展方向。
未來的紡織機械,尤其是高精度的非織造設備,應當以創新紡織裝備及其高速化與可靠性和穩定性理論為基礎,重點發展高端紡織裝備數字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加速突破紡織機械關鍵零部件和專件制造與強化關鍵技術,憑借創新紡織裝備設計制造技術與手段,發展紡織生產過程全流程集成技術。
此外,應重點關注化纖長絲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成套裝備產業化、智能化紡紗成套生產線、經編智能成衣生產成套設備的研發。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靳向煜:
技術原料同步創新方能實現質效雙重提升
國內非織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5方面原因,一是技術與裝備發展速度快;二是經濟發展促使社會需求量加大;三是產業結構優化競爭力提高,同類制品進出口價格縮小15%,新品產值率提高3%;四是標準體系建立與產業鏈接成效明顯,建立以廣州纖檢院為代表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及檢測平臺19家;五是節能減排明顯重視綠色制造,可降解原材料、天然纖維、生物質材料等加工技術突破;天然纖維用量呈“逆增長”。
總體來看,環境治理工程、基礎工程、醫療防護3個行業對非織造材料的材料需求量最大,前景最為廣闊,但部分難題仍然有待解決。
針刺高溫濾料作為袋式除塵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性能纖維成網技術、多梯度低損傷加固技術、氟樹脂功能整理、覆膜(PTFE)技術、在線檢測技術盡管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精度改善方面亟須加強。非織造高溫濾料用纖維多為非常規纖維,對設備要求較高,目前國內生產的針刺設備的主針刺設備沒有問題,但在預針刺方面仍然面對嚴重的技術壁壘,影響過濾材料的均勻度。設備開發企業應當加強與過濾材料生產企業的技術溝通,即使了解使用單位的工況條件,開發具有針對性的生產設備。
國內土工合成材料的發展受政策環境影響較大,部分突發事件引發基礎建設工程停滯,導致土工合成材料需求量下降,“一帶一路”政策的出臺,對于土工合成材料企業是利好消息。然而,工程建設所需要的聚丙烯長絲土工材料及高強高模量的功能性土工材料,國內企業生產的多數仍不合格。此外,土工合成材料在海洋建設方面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施工單位不愿意公開,這一應用領域很難打開。
國內醫用衛生用品整體發展比較健康,但在生物質材料、成人濕巾用品方面推廣不夠。目前,國際醫用非織造材料的開發不僅結合人體工學,同時注重個性化,國內產品與之相比差距甚大。
在非織造產業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提高裝備技術研究,完善自主創新機制,加強技術創新與原料創新相結合。實施質效提升戰略,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產能,淘汰落后產能(能耗標準),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制造服務化戰略,重點針對高效低阻煙氣過濾、環境(凈化)材料及裝置、功能性智能化土工合成材料、醫衛(生物質)材料等新材料工業,加強工程設計、施工及售后服務能力建設;同時,加強老年護理產品及具有人體工學特征產品。
江蘇中聯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柳強:
依據汽車主機廠分布尋求最佳戰略分布圖
車用針刺非織造材料可以滿足吸音、隔音、空氣過濾、隔熱、減震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增強以及提高乘車人的舒適感和可靠性,且質地輕便、氣味輕微,符合汽車行業輕量化、環?;男枨蟆?br />
整個乘用車市場發展非常迅猛,根據中國汽車信息網的統計,2015年年末,全國的乘用車數量將達到2128萬輛。而根據汽車主機廠的預測,2015年~2025年,國內汽車市場的增長率將達到7%~10%。
因此,為了保證市場份額,大量主機廠開始提前布局,在各地建立工廠拓展生產規模。例如,上海通用在3年內建立了4個工廠,2018年生產規模達到500萬輛;一汽大眾除新建佛山、武漢工廠以外,還在天津、青島兩地開設工廠,預計2018年的生產規模達到200萬輛;上海大眾目前產能200萬輛,2018年生產規模達到2250萬輛,;現代2018年將達到260萬輛。
以此增長速度來看,配套車用非織造市場的需求量至少將保持7%~10%的增速。
如今,國內的汽車行業已經形成6個比較大的產業集群,分別分布在沈陽、長春、北京、天津、成都、重慶、武漢、上海、廣州。為了與整個汽車產業集群配套,降低南北運輸費用,提升企業競爭力,在以上地區建立相應工廠是十分明智的決定。
公司目前有8條生產線,配套的車型主要是歐系、法系、日系,對產品性能要求加高。為供應以上市場的需求,公司預計2015年將采購4條針刺生產線,四臺進口起絨機、六條不同功能的涂層生產線,重點開發高級別、功能性內飾、發動機減震,汽車頂棚,鋪地材料等材料。
公司自2008年開始配置國產各類生產線及專用設備。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我們發現,國產設備基本滿足產品加工要求,且其價格定位合理、性價比高,售后服務及時、靈便、快捷。但設備加工精度有待提高、設備材料選擇及熱處理加工與進口設備存在差距、設備運行穩定性與進口設備有距離、高精度高頻率的專用設備尚無法完全替代。
作為下游用戶,我們希望國產起絨設備取得技術突破,進而完全替代進口設備;也希望在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作為上游原料供應方,我們希望主機廠可以希望明白充分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制備汽車配件的優點,促進國內車用非織造材料的性價比可以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