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愛·金貓杯”2015中國紗線質量暨新產品開發技術論壇于近日在江蘇無錫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就目前行業遭受“雙重打壓”的現實,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兩化融合、品牌發展和生態文明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發展路線。
近幾年來,第三世界新興經濟體以及經濟發達大國的“再工業化”戰略,使我國的紡織產業受到國際環境的“雙重打壓”。我國紡織產業由于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運輸成本、環境治理成本非常高等,低檔紡織品加工的成本優勢已完全喪失,英國、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使我國紡織行業壓力加大。同時,我國紡織產業還遭遇到陳舊設備淘汰、紡織纖維原料品質低與經濟體制與政策的制約,社會市場和時尚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紡織技術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我國紡織產業正逢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種雙重打壓下及特殊環境下,紡織產業必須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同時,紡織產業也面臨一系列原料資源、成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其中最關鍵的是紡織原料的制約,聯合國對于2050年全球人口預測正在不斷地變化,2000年發布的數據為76億,而到2013年6月,數字提高到96億,最近,又有人士提出將達到100億人~105億人。所以,人口增加,耕地緊張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天然纖維的種植難以保證。為保護地球環境,森林和綠地將不能再允許肆意采伐,木材等制漿將受到嚴格限制,粘膠纖維等再生纖維原料也將受到嚴格制約。面臨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合成纖維發展的制約因素,紡織纖維必須另覓出路。如盡量不用糧田,而是用鹽堿地、荒灘地、山坡地種植紡織天然原料。目前,在我國云南紅河州海拔1200米山坡上,北緯28度以南地區種植棉花,一年開花3次,結棉鈴3次,是很好的天然纖維原料。此外,盡量開發利用新品種,既不占糧田、不占耕地、保護森林、保護草原又開發利用目前廢棄不用的天然紡織纖維。例如植物類的木棉纖維、牛角瓜纖維、蓮梗纖維;人工飼養的裘皮動物,如水貂、北極狐、烏蘇里貉留種動物蛻毛下來的絨毛等。
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兩化融合、品牌發展和生態文明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發展路線、指導思想和重要措施。紡織行業應秉承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的原則,緊密結合市場調研、分析,掌握市場需求和動向,努力協同攻關、創新研發,形成穩定的、持續的研發團隊和實施計劃;盡量采用高性能纖維、新功能纖維、多纖維混紡和交織生產多功能新品種;重視紡織產業延伸產業鏈,包括紡織纖維品種、規格、初加工及性能和化學纖維原料,紡織輔料、配件及其規格、品種、品質、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重視最終產品的設計、加工、包裝、運輸、市場。特別是終端產品的市場,這是產品及整個紡織產業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的信息來源和最終依據。同時應重視紡織產業鏈各工序間設計聯系的協調和互相配合。
整個紡織產業鏈應結合成一個整體,建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和動力、以戰略合作為中心的聯盟整體,通力合作、互相支持,為統一目標努力工作。大型龍頭企業也要重視完整和完善產業鏈全過程,中小企業更要緊密結合,圍繞統一的最終產品形成完整的體系。大企業做“新”、做“強”,中小企業做“精”、做“專”、做“特”,各個企業應真正成為聯合統一的創新主體。企業的產品性能、質量要適應社會需求,做到“高、新、特、精、優”。做強制造業的同時向服務業延伸。紡織聯合體不一定做得很大,但一定要做強,在國際上起到引領效果,并向服務業延伸,形成制造服務業。
此外,紡織服裝業全行業更加需要多學科交叉聯合、理論與實際結合、有創新思路的科技人才,包括信息化、數字化和工程化結合的人才。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