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遇見未來——服裝智造變革之路論壇”在上海CHIC展期間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服裝協會與中國紡織出版社主辦,《中國服飾》承辦,廣東愛斯達服飾(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紀朝,中國紡織出版社顧問、《中國服飾》雜志社社長遲宗君,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王茁、網上輕紡城總經理丁建軍等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此次論壇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工業管理中心主任韓永生、艾瑞咨詢集團電商咨詢合伙人傅志勇、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謝明、廣東愛斯達服飾(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樊友斌,與各地行業協會、服裝企業代表、新聞媒體深入探討服裝行業的“智”造新動能。
消費主權時代來了
在本次論壇中,廣東愛斯達服飾(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樊友斌發表演講,通俗易懂地闡述了消費者當下的個性化需求,并說明消費主權時代的到來。
樊友斌帶領企業歷時五年,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將激光、機電一體化等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合到服裝制造,研發了“智能裁縫”——個性DIY定制商城系統,實現了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收到量身定制的服裝,將愛斯達從廣東均安一家原以代工為主的“典型”傳統服裝制造企業,變成了一家個性化定制的“非典型”的服裝企業。
“新材料、可穿戴設備產品正在融入我們的生活;私人定制、個性定制正在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模式;移動互聯正在以10倍速改變我們的生活,C2B大勢所趨。”樊友斌稱。
電腦或手機登錄idiymall.com網站,消費者只需動動手指,虛擬試衣系統即可通過視頻掃描量身,將身高、體型等三維畫面在電腦上顯示。下一步,在idiymall提供的大量的面料、色彩、圖案、款式中進行選擇,通過該平臺上的智能試衣間,消費者便可看到根據自己身材虛擬展示的服飾穿著效果,此時,消費者輕松調整完善自己的設計細節后便可下單。而工廠在接到指令后,利用企業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鋪布、裁剪設備進行個性化生產。樊友斌說,“從下單到到貨,僅需72小時。”
工業4.0的驅動力
愛斯達的“智能裁縫”不僅滿足了當下消費者的需求,更是符合了當下“工業4.0”的發展趨勢。
艾瑞集團電商咨詢合伙人傅志勇以詳實的數據和圖表來說明“工業4.0”時代的智能生產。隨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在制造領域,網絡、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等資源、信息、物品和人將深度交織,產生新的價值。
這同樣意味著,消費者可以直接參與到產品設計、原料配制、訂貨計劃、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甚至回收利用的各個階段,通過物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使生產個性化、小批量產品具有盈利可行性。
而愛斯達正是以互聯網思維,由數據驅動,以3D打印邏輯,實現了數字化工廠柔性生產模式。更為重要的是愛斯達能夠實現客戶與工廠的直接對話,實現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有機結合,顛覆舊商業模式,真正為客戶和工廠創造價值,建立直線交互的商業邏輯和業態。
盡管已經積累了海量數據,對于樊友斌來說,他認為還是遠遠不夠的。“未來個性化定制要持續發展最大的難點就在于數據庫的建設,包括人體數據庫、版式數據庫以及剪裁數據庫。私人定制需要時間積累,只有不斷了解顧客習慣,豐富數據庫內容,才能更好地推廣這個項目。”
向“智慧工業”轉型
對于愛斯達來說,無疑走在了行業的前面,這也為服裝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開了新的思路,這意味著傳統制造企業要以互聯網應用為契機,打破傳統制造觀念,以互聯網應用重塑制造業價值。
而傅志勇也提出,從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價值鏈上的應用深度與價值影響來看,傳統企業應用互聯網可分為四個階段,企業基于自身切實情況以及其企業戰略規劃選擇實施,向“智慧工業”逐步邁進。
“1.0階段為深度溝通,讓信息對稱: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廣與溝通媒介,構建社會化媒體溝通體系,建立與用戶的溝通平臺;2.0階段為大開網絡渠道,消化過剩產能:第三方平臺網店+自建平臺+移動APP,布局全網立體化銷售渠道;3.0階段為產銷協同,提升市場應變性:通過信息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構建企業大數據,以數據為研判,實現規?;ㄖ疲?.0階段為虛實融合,實現價值最大化:打通線上線下業務實現業務協同,以大數據為基礎研判用戶需求,以定制化研發實現價值精準匹配,從而實現智慧化制造。”
“而對于目前服裝企業普遍存在,且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以預測(批發)推動的大規模生產商業模式,已經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工業管理中心主任韓永生指出。他強調,中國服裝制造正處于轉型升級與4.0工業革命的歷史交匯點,要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才能實現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創新與轉型。而對于企業來說,要放棄追求局部效率(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全面以客戶為中心的協同計劃與同步運作,打造全供應鏈上下游智能同步運作平臺,挖掘全價值鏈效率,方能實現全價值鏈共贏。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