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在國內經濟低迷大環境下,服裝業陷入一波又一波關店潮。服裝時尚類電商市場卻火爆非凡,聚美優品、京東、阿里巴巴相繼赴美上市。國內服裝企業也開始嘗試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借助電商平臺開展線上業務,開拓新的銷售渠道。
據國內43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公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僅有4家公司預增,5家續盈,而6家預計虧損。2014年上半年七匹狼關店347家,艾格關店88家,九牧王關店73家。在關店浪潮中,這些上市公司前三季財報中顯示出另一條信息,面對存貨問題的同時,電商平臺已成為服裝銷售的重要拉動力量。
2014年服裝網購市場規模預計為6153億元,同比增長41.5%。電子商務對傳統服裝企業而言,已不只是一種渠道,更是一種發展趨勢,一種更進步的、向前的經營方式的變革。
與此同時,服裝行業“大而全”的時代已經過去,對客群準定位做進一步的市場細分,生產高度個性化的產品讓國內服裝行業進入洗牌期。在此市場環境下,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讓精準對接消費者需求成為可能。面對電商發展的大勢,傳統服裝企業必須謀變,將傳統制造業的優勢與互聯網思維相結合,搭上服裝業新發展的“快車”。
在利用電商紅利的過程中,服裝企業首先要適應從“制造”到“智造”變化的趨勢。電商帶來的價格革命讓服裝產業重新審視未來的經營方式。和平臺型電商相比,服裝企業自營電商平臺要充分利用自身在設計、制造上的專業優勢,將產品-設計-輔料-面料-制造-入庫-物流-店鋪-顧客透過互聯網,完全實現以顧客需求為導向,讓消費者能對各個環節進行跟進,讓制造跟隨顧客需求“動態”地做出反應,降低每個環節的成本,增加資金使用效益,并將這個過程模式化,以此設計制造產品。
以設計環節舉例來說,可以通過互聯網或電商平臺匯集消費者對產品設計和需求的信息,讓顧客參與產品設計,品牌的供給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給予消費者充分的參與感和主導權。讓“制造”變為“智造”,這將是服裝行業未來必須思考和認同的新的發展方向。
除了整個制造過程以消費者為導向,互聯網將讓消費者的個體需求普及化,實現從“群體”到“個體”的轉變。未來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走向,正如諸多專家的共識,將根據個性化需求來進行定制,形成“大規模定制”潮流?;ヂ摼W定制使得生產過程高效化,專業性的小規模手工制作制造業與大量生產形成差異化競爭,在一些城市市區涌現。以往的高級定制是少數人的特權,互聯網讓個性定制普及化成為可能,讓制造商直接面對需求,這對現在的時尚電商是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
而善于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服務也將是服裝企業未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的關鍵。首先,服裝制造業企業要能夠不斷基于網絡獲取信息,及時對店鋪顧客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其次,要求制造業企業能夠將各種資源集成與共享,將其合理利用。互聯制造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顧客需求的最大滿足。通過制造企業快速重組、動態協同來配置制造資源,這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了產品投放市場所需的時間,增加了市場份額。同時,這有助于制造業企業分擔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設備投資費用等,減少經營風險。
此外,服裝企業要關注增強“軟性制造”能力。所謂軟性制造,就是指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與解決方案。服裝行業不能將賣產品作為在互聯網或店鋪里惟一目的,要給消費者更多的參與空間,與其產生互動。以小米手機為例,創始人雷軍從不認同自己就是手機“硬件”生產商,小米透過互聯網建立粉絲文化,利用提供“米聊”建立社交社區,把硬件優勢轉化成“體驗”與“話題”。小米用這樣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不再將“硬件”生產視為制造業的核心優勢,而是認為“軟件”在制造業中不斷發揮主導作用,商品產生的服務或解決方案對制造業的價值帶來巨大影響。所以,在互聯網提供的新平臺上,服裝制造業要看到無限的“軟性制造”空間,放棄傳統的“硬件式”思維模式,從通過軟件、服務產生附加值的角度去發展制造業。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