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十二五”的大幕正在徐徐落下。作為一個傳統子行業,染料行業過去5年在化工行業的舞臺上表現不俗,成為為數不多的明星行業,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四高”發展之路——高研發投入、高環保投入、高利潤率、高附加值,成就令人矚目。
在新老五年規劃交替之際,中國化工報組織了《染料行業這五年》的系列報道,通過大量的實地采訪和數據收集,以媒體人的視角來梳理和審視染料行業過去5年的發展歷程,旨在弘揚發展成就,總結成功經驗,揭示問題矛盾,以期為染料行業“十三五”再續輝煌加油助力。
早入新常態嘗到甜頭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在回顧染料行業“十二五”的發展歷程時,這樣描述:“在技術創新、結構調整、新常態發展的驅動下,中國染料工業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目標和任務,又一次創新和譜寫了中國染料工業史的輝煌。”
在協會秘書長田利明看來,用“創新和譜寫了輝煌”來描述染料行業“十二五”所取得的成就并不為過。特別是過去5年恰逢全球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在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市場因素多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大環境下,大多數化工行業掙扎在全面虧損的邊緣,染料行業卻實現了有質量、有效益的平穩增長,令人艷羨不已。
“染料行業近幾年的發展可謂是漸入佳境。”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小年這樣評價中國染料行業5年來的發展。他認為,這5年來無論是對染料品種的把握,還是對生產技術的把握,我國染料行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染料品種最全、產量最大的國家,一些品種齊全的龍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享有話語權。不僅如此,在一些細分領域上,中小企業生產的龍頭產品在國際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市占率達到了50%以上。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給出的一組數據更加具體地展示了中國染料行業這幾年的發展成就。根據協會統計,2011~2014年,我國染料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8.9%,利稅年均增長32.9%,產量年均增長5.9%。2014年,染料產量91.7萬噸,染料出口27.13萬噸,出口貿易額18.13億美元,直接出口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過去5年,染料行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還在于它先于其他行業較早地步入了新常態。‘十一五’期間,染料行業的高增長率回落態勢就已經初露端倪。‘十二五’初期,染料行業痛下決心,開啟了淘汰落后、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梢哉f,染料行業提前進入了新常態,并率先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甜頭。”采訪中,田利明向記者這樣表示。
在田利明眼中,染料行業原本就應該是一個“四高”行業,高研發投入、高環保投入、高利潤率、高附加值缺一不可。“中國染料工業發展到今天,就是要進入到這樣一種狀態。只有盈利能力增強了,企業才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才能不斷提高‘三廢’治理水平,行業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田利明說。
規模化發展成績斐然
據田利明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內外市場環境對染料行業的發展總體是有利的。國際上,全球經濟以及歐美、日韓等我國紡織工業傳統出口市場的經濟持續復蘇;國內,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內需消費市場增長。國內外的市場需求支撐了染料工業溫和回升的走勢,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增長。但與此同時,受“轉方式、調結構”產業政策的影響以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等政策趨緊的壓力,我國染料產業也開始由投資刺激、產能擴張的發展方式,轉向在產能平穩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科技、環保、質量、效益的新常態。
根據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的統計,“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產量年均增幅不超10%,與之前15%~20%的產量增速相比明顯下降,價格和利潤大幅提升,達到歷史發展的最好水平,特別是進入“十二五”后期,我國染料產品的質量、檔次及工業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大提升。
行業效益的大幅提升離不開企業的規?;l展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十二五”期間,隨著中國傳統產業兼并重組的推進,染料企業加快了并購重組步伐,龍頭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截至2015年,年產值超過5億元的企業數量由2011年的14家增加到21家,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的企業已將近30家,其中位列前三甲的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閏土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吉華集團有限公司的產量合計已經接近行業總產量的50%。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產品、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利用率等措施,江蘇亞邦、東港工貿集團、江蘇泰豐、泰興錦雞、浙江舜龍、浙江百合花、常州北美、湖北華麗、上虞億得、浙江山峪、吳江梅堰三友、青島雙桃等一大批企業的規模實力都有了大幅提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所做的一項統計也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染料企業入園率達到85%左右,園區染料產品的產出率達到95%以上。
世界染料看中國,中國染料看浙江。中國染料產量目前已經占到全球總產量的60%,而浙江省的產量又占全國總產量的60%。浙江省染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高建榮這樣告訴記者:“作為我國染料生產的第一大省,浙江集中了60多家生產企業,誕生了像龍盛、閏土、吉華等世界頂級的染料生產企業。這種聚集式的產業發展模式優勢明顯,一方面,企業間的聯盟有利于抑制惡性價格競爭,對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有利;另一方面,企業內部產業鏈的延伸提升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三廢’排放,大幅改善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一體化的合理布局,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銜接和配套,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技術升級改造蔚然成風
行業整體效益提升一方面得益于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更是功不可沒。
田利明介紹,“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加大了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的開發,活性染料重要中間體H酸清潔生產新技術開發、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連續硝化清潔生產工藝開發、1-氨基蒽醌清潔生產工藝開發、染料中間體苯二酚清潔生產新工藝開發、高檔新型活性染料的創制、染料廢水處理及回收利用新技術開發等一批行業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由龍頭企業引領的技術升級改造在染料行業蔚然成風,清潔生產、循環利用以及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的技術,普遍受到生產企業的高度重視。
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偉祥向中國化工報記者介紹:“5年來,龍盛公司實施了75項重大科研項目,開發高性能染料新產品55個,開發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的清潔生產關鍵技術4項,企業累計投入科技活動經費15.7億元,為企業高速、持續、健康地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5年來,龍盛共獲得省部級科技獎5項,2015年龍盛被中國石化聯合會認定為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使得龍盛在日益嚴峻的環保壓力下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游刃有余。龍盛集團提供的資料顯示,2013年,公司就實現了“十二五”計劃中制定的銷售收入、利潤、凈資產在“十一五”末基礎上翻番的目標。2014年由各項研發項目產業化實施為公司所創造的銷售額達到39.1億元,占龍盛集團當年總銷售額的26.8%,其中當年轉化的新產品銷售收入達8億元。按2014年數據折算,龍盛年人均產出312.62萬元,年人均創利稅50.31萬元,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浙江閏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萬福表示:“‘十二五’期間,閏土將科技創新的重點放在了產品調整、工藝改進和‘三廢’治理上,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總投入超過8億元,每年的研發投入占到公司銷售額的4%左右。公司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在工藝改進上實現了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和上下游產業鏈的平衡,大幅提高了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公司效益。”
亞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劉洪亮也表示:“‘十二五’期間,公司開展了多項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大量引進自動化、連續化以及國外先進生產設備,溶劑法磺化、加氫還原、膜過濾、資源化利用等一批科研成果在公司得以推廣應用。公司通過技術升級,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以及‘零排放’的環保管理目標,公司以環保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得以實施。”
清潔生產成效顯著
“三廢”治理對染料行業而言,是挑戰和壓力,更是機遇和動力。“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正是在國家環保政策的倒逼之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率先在行業內推行清潔工藝,加強“三廢”治理,也因此較早享受到了轉型升級帶來的成果。
據田利明介紹,“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加快了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的步伐。染料企業圍繞節能減排不斷改進生產裝備、工藝技術,并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吸收高新技術成果,大力推廣染料清潔生產制備技術,對染料中間體生產采用加氫還原、三氧化硫磺化等清潔生產工藝改造,減少了廢水、COD等有害物質的產生。企業經營者逐步樹立起全方位的生態、環境和健康理念,加大環保綜合治理的投入,自覺主動回收和利用廢棄物,從而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
“隨著我國環保生態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節能減排形勢愈發嚴峻,染料企業的環保意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在我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明顯體會到,近幾年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認同和主動擔當的意識顯著提升。一方面是因為政府不斷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對環境違法監管越來越嚴;另一方面,企業經營者特別是大企業充分認識到,不做好清潔生產,企業就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甚至會毀掉現有的產業。”李小年表示。
龍盛集團、浙江閏土、浙江吉華、湖北楚源等龍頭企業幾年來在“三廢”治理上的作為也充分印證了李小年提到的企業積極主動做環保的論點。
據阮偉祥介紹,龍盛集團“十二五”期間在“三廢”治理上的投入達到24億元,約占企業銷售額的6%。過去5年,龍盛針對傳統分散染料產生的“三廢”,開發了高效重氮偶合、高效壓濾水洗、廢水綜合利用、MVR濃縮、DCS智能控制等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突破了幾十年來制約行業發展的環保瓶頸,不僅對行業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大量的環保投入作為企業項目建設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了公司新項目的順利推進和投產,也使龍盛能夠快速占領市場。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后,對凈化市場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能被清除出市場。新《環保法》實施的初期給龍盛帶來了利好,市場供給能力下降導致價格上升,產品虧損或微利的局面得到改善。”阮偉祥說。
海外戰略可圈可點
“十二五”期間,中國染料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也取得了可喜進步。
作為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染料企業,龍盛集團對全球最大的染料公司——德國德司達公司的收購堪稱是世界染料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轉折,在中國染料發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染料企業真正登上全球舞臺。2012年12月26日,龍盛順利完成債轉股,合計持有德司達控股62.43%的股權,全面完成了對德司達的收購。
與德司達的合作,不僅為龍盛增加了新的業務增長點,為其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便利,同時使龍盛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進一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通過幾年磨合與運行,德司達已經徹底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重創,恢復了盈利能力。國內外兩大染料龍頭的聯姻成為中國化工行業全球化產業布局的典范。
“隨著中國紡織業向海外的轉移,這幾年來閏土一直在考慮如何更多地開發海外市場,尋求與國外公司合作的機會。2011年,閏土通過收購控股國際知名染料公司約克夏化工公司,為進一步開拓歐美、印尼和韓國市場奠定了基礎,幾年下來約克夏的銷售收入增長近5倍。”浙江閏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阮光棟告訴記者。
劉洪亮也表示,近幾年,亞邦公司也在不斷加大海外市場的建設和投資,分別在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設立了銷售機構,出口銷售額逐年增加。未來,公司還計劃在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建設生產基地。
記者還了解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染料企業像龍盛、閏土和亞邦一樣開始在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區布局。
“‘十二五’后期,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革,隨著下游印染服裝行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染料產業供需格局也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染料產業向海外的擴展和轉移是大勢所趨,染料企業需要有全球化的視野。”田利明表示。
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在“十二五”輝煌的背后,染料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不少被采訪者認為,中國染料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實現由大到強的夢想,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田利明認為,我國染料行業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行業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工作薄弱,在染料產品生態概念設計、產品生態應用、現代綠色化學技術的應用轉化等方面與巴斯夫等國際領先企業差距明顯;二是科研成果的工程轉化和技術集成能力不強,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反應器設計、過濾、干燥、精餾等過程的連續化與自動化水平、分離過程裝備的自動化水平和分離效率方面差距明顯,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能力不足;三是主要能耗、水耗、過程控制及最終“三廢”處理技術等環境保護措施和技術急需提升,在廢物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污水處理工程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及排放水平方面與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四是行業整體科技投入強度偏低。
李小年則提到,現有生產工藝水平落后、原創性技術缺乏以及產業集中度不高是制約行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染料等精細化工剛剛起步,需要千軍萬馬共同推進產業發展,而發展到今天,產業已經到了優勝劣汰的時候。“經過大浪淘沙錘煉出的骨干和龍頭企業已經成長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而那些既沒有技術支撐、又缺乏資金支持且污染嚴重的小企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遠不足以彌補它們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危害,該關就得關!”新常態下染料行業發展漸入佳境